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彭书一 柯梦婷)2023年12月3日,第五届“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审美及文论基本问题研究”青年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顺利举办。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研究”课题组、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主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桂文亮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桂文亮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向参加会议的老师们表示了热烈欢迎,对学院青年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院校学术交流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参会的老师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切磋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交流中结出学术硕果。
会议邀请了哲学、美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专业背景的六位学者作主题报告。主讲人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与当代发展”这一主题,以《“远读的”文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学观及其发展》《求真思维、实践智慧和新中华体系:论黄宗智的实践社会科学》《走向跨次元批评——对当前“二次元”概念的反思》《“对总体的否定”抑或“既说是,也说不”——论阿多诺的海德格尔批判》《在美与崇高之间——朗西埃论艺术自律及其政治潜能》《左右之间:鲁迅“力”思想研究》为题,分别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经典与中国、历史与当代、文学与哲学等三个领域内的新锐话题。十二位来自武汉各高校人文学科的青年学者与这六位主讲人开展即时对话交流。
主题发言后,三十余位青年学者自由发言,就各自近期的学术研究心得相互启发,圆桌对话。
最后,主持人万娜代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向此次参与发言与讨论的各位青年学者表达诚挚的感谢,并展望未来,期待在后续的系列工作坊中继续与同仁们相互学习、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