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结项获评优秀

(通讯员 周甜)近日,由我院王泽龙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通过结项,并被鉴定为优秀等级。

该项目于2016年11月获批立项,由我院诗歌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研究团队,围绕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嬗变、形态特征与现代诗歌传播接受关系,分别从新诗传播接受与现代诗歌的形式变革,中外诗歌传统与新诗现代变革,现代媒介与新诗传播接受,现代学校教育与新诗传播,现代诗歌理论批评与现代诗学建构等五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全面考察中国新诗传播接受历史场域,突出诗学本体形式变革的特色化传播接受研究路径,形成了新诗传播接受内外互动的研究格局。研究成果显示,新诗传播接受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现代转型,是建构中国现代诗学品格、形成现代诗歌丰富形态的重要动因与思想资源。现代诗歌文献集成与数据库建设将为学界深入研究中国新诗提供文献资料与学术资源。

该项目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围绕研究专题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12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社科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42篇次,并于2018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滚动支持。从立项至结题历时7年,课题组最终形成了研究著作丛书、文献资料集成与数据库三种形态的体系化产出,共完成专题学术著作25部,文献资料集成42种,收集民国时期出版的诗集、诗论著作、译诗集1500多种,初步建成“乐园鸟·新诗云”新诗传播接受研究开放型平台。

结项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体现了有组织、大规模、高产出的人文学科项目团队研究特点,是近20年来中国新诗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课题组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国际国内学术论坛,推动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自主知识体系研究的创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