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魏天无讲日常生活与新世纪诗歌

2011年10月29日,文苑讲坛第四十六期讲座《日常生活与新世纪诗歌》在文学院2201教室举行。文学院副教授魏天无带领同学们走进诗歌的世界。
  距讲座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教室里已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还有人不得不坐在外加的凳子上。为了融洽现场气氛,讲座伊始,魏天无教授跟同学们一起聊天。他说,自己虽然是华师文学院的老师,也曾在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大学举办讲座,但却从未在文学院甚至是华师办过讲座,这次在2201教室讲座是自己的“第一次”。他幽默地补充:“因为我能讲得课上都讲过,所以课下的我很沉默。”大家都会意地笑了起来。

诗歌语言的日常化很有必要:谈到本次讲座的主题,魏天无表示,探讨日常生活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角度,甚至有点过时,但这是很有必要的。
日常化语言已经成为了新世纪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在网络上写诗的人已经超过了300万,而网络这个交流平台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大多写个人的日常生活,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这就是一种趋势。早在2004年,魏天无教授就与几位好友共同创建了平行文学网。在网站首页,他们引用了圣卢西亚诗人的话“To change your language,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这句话即揭示了语言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魏天无教授认为,对诗人来说,创作更应如此,只有诗人自己改变认知、期许,才能写出与生活相关的诗作。

网络用语对日常俗语的冲击
  说到日常俗语的使用,就不得不说网络用语对日常俗语的冲击。魏天无教授说,自己最喜欢的网络语言是“控”,因为诗人就是语言控,诗人的一生都在对语言进行雕琢、推敲。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很多人都被语言控制,在各种俗语套话的反复内化过程中,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暑假期间,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来到中南民族大学采访一个立足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社团,但是采访结果令人遗憾,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在面对采访时都只会说套话,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实思想。魏天无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说套话,那么他就是在放弃自我表达。


不能单纯就语言谈语言:魏天无认为,作为一个诗人,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期许,回归诗歌、回归生活本身,书写真实的生活。
  他指出,日常化语言成为新世纪诗歌重要特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二是文学领域中诗人的写作开始向日常化转变。在新世纪诗歌的创作中,诗人重视改变环境和诗歌呈现方式,力求使诗作变得更美;而在一些新式女性诗人的作品中,浴室、卧室等生活场景进入诗歌,使语言文字具有了视频图像所不及的魅力。
  社会在发展,旧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对抗性、封闭性已经瓦解,生活的开放性、复杂性正逐渐显现,成为现代写作共同的审美追求。“微博”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微博传递了有关个人生活的海量信息,每个人的生活从此交织在一起,要想继续封闭那是极不实际的。活正从“我”走向“你”,众多的“我”和“你”正在构成一个叫做“我们”的联盟,诗歌正在这种开放的大潮中日益生活化、日常化。

  讲座中,魏天无教授选取了几首代表性的诗歌向同学们具体讲述了诗歌是如何反映生活黑暗、揭示生活残酷的。他说,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是因为他觉察到了非诗人没有觉察到的东西,真正的诗人热爱生活,生活在生活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