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1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张首映博士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向文院新闻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们做有关“新闻是什么,怎样做好新闻”的讲座。报告厅中坐无虚席。大家做笔记的同时,对张博士的妙语连珠也报以阵阵掌声和笑声。
1、新闻需标新立异,异常是新闻绝对的DNA
新闻是什么?张首映从逻辑起点开始,他说:“新闻是报道新异存在者。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十种自然灾害、十种人、十种反常行为是最容易出新闻点的。”张博士从新闻和媒体、历史、哲学、科学、情报五个方面的比较向大家阐述了新闻的特殊。
2、记者是新闻战士
“第一时间的实时报道,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记者们甚至会比战士迎战更主动,灾难是记者的节日,事故是记者的狂欢”,张首映说。在汶川大地震时最先赶到的不是各地调配救灾队伍,而是温总理和随行的记者们;在伊拉克战争最危急时全国有8名记者驻守报道。
3、新闻是人们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
“我们新闻是不可或缺的。”广、博、通的新闻不同于专、精、深的学问,追求的是通俗易懂,为受众服务和传递信息。记者只需要快速真实地陈述现象,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专家和官员们解释。
4、中国的新闻自由程度逐渐增高,与政治自由息息相关
在观众提问的环节,一新闻系研究生问道,关于新闻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尖锐问题,张首映答道:“新闻自由是历史概念和政治概念的统一。我们的新闻会越来越自由,好于以前的任何时候。但是我们也不能期望达到英国式的新闻自由。英国是新闻自由的发祥地,现在却成了新闻自由泛滥的重灾区。”
5、新闻学子立功、立德、立言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首映建议新闻专业学子在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保持情醒的头脑,毕竟新闻是吃真实的饭。坚持自己的视野和信念,广泛阅读以通古今,才能成为真正成一家之言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