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赵宪章谈“文学与图像”

“图像时代”文学是否会终结?2011年11月11日下午3点,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宪章教授在文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文学与图像”的精彩讲座。文学院文艺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参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代表聆听了讲座。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出席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孙文宪教授主持。

赵宪章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等。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赵先生首先梳理了文学与图像的历史与现状,从图像与文字、诗与画两方面勾勒出中西方文学与图像的发展脉络。随后,赵先生将“语—图”关系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各个阶段在语言交流媒介、语图关系体态、语图关系特点等方面的特征。他认为,第一阶段是文字出现之前的远古社会,语图关系体态上属于语图一体时期,由于文字尚未发明,语言交流媒介主要是声传,语图关系上主要是以图言说,比如原始岩画,也是一种“岩话”;第二阶段是文字出现之后,一直持续到宋代,属于语图分体时期,由于文字的发明,文本成了语言交流的主要媒介,语图关系上主要是语图互仿,“以字言说”取代了此前的“以图言说”;第三阶段是宋元之后,进入了属于语图合体时期,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出现了以“纸印文本”为主要载体的“语图合体”和“语图互文”。赵先生认为,在古代文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上,较之于目前学界通行的按朝代划分法,按语言与图像的关系来划分,更合乎文学的本质特性,因而更合理。

接着,赵先生揭示出语图互仿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非对称态势”,并作了深入分析。关于“非对称态势”,赵先生列举了很多实例进行说明,比如,在诗画关系史上,很多“诗意画”成了画史上的精品;反之,“题画诗”在诗史上的地位,则很难和前者在画史上的地位相匹配;影视对于文学的改编,成功者居多,相反,如果将原创影视作品进行“文学改写”,诸如近年来盛行的“影视小说”之类,一般而言只能沦为小说世界的等外品,等等。他由此认为,语言和图像相互模仿的效果是不同的:图像模仿语言是“顺势”,语言模仿图像是“逆势”,这就是所谓的“非对称态势”。他还通过引用莱辛和钱钟书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许多中国古代诗画实例,指出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决定了它们共享同一文本时的“强势”和“弱势”这种“非对称态势”。也就是说,“语言一旦进入图像世界,当它们共享同一个文本时,由于语言的‘实指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强势’属性,有可能造成对于图像的驱逐或遗忘。在此之上,赵先生还从语图符号的生成机制、图像符号的隐喻本质及其‘假相’的合法性、语言虚指——语言的图像化等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的实质与特征”。

通过文学和图像的互仿关系史的论述,赵先生认为,“在‘语—图’互仿中,语言失去的只是自己的非直观性,它所得到的却是‘图像直观’这一忠诚的侍臣;同理,在语言艺术大举进军影像世界的今天,图像不过充当了文学的工具,恰如古之‘文以载道’,今则‘图以载文’,不会导致文学原作有任何改变。因此,与其说现代影像技术将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是在借助新媒体自我放逐;当前对‘文学图像化’的担忧和焦虑,大多属于情绪性的过度反应,缺乏学理依据”,从而也就回答了“图像时代”文学的命运这一备受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最后,赵先生认为,文学与图像的研究至少有两层意义:第一,“文学与图像关系密切、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学术积累,当是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由于汉字造型和汉语思维的特殊性,使这一研究在中国语境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参照图像研究文学定会呈现另一番天地”;第二,文学与图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语图批评。赵先生还以鲁迅小说研究为例,为语图批评新的研究思路和操作方法作了示范。

赵先生在整个演讲中激情四射,博采古今,旁征博引,图文并茂,并热情解答了学生的提问,赢得了在场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最后,孙文宪教授作了点评,高度评价了赵宪章教授关于“文学与图像”研究的理论独创品格。在点评中,孙老师还透露出了一个小细节:赵宪章教授为了能及时赶来为我们华师文学院师生作报告,特地去火车站退掉了已经买好的车票,换成了早上的车票。话语刚落,报告厅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在场所有师生对赵宪章教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