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1年9月28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建军教授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中国特色西方文学新形态建设研究”的精彩报告。文学院中文系基地班本科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以及参加“诗歌与诗学的对话: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一届年会”的部分代表出席和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
刘建军教授现为东北师大社会科学处处长、校长助理,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代表作有《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演进的诗化人学——文化视界中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等,在西方文学史论、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英美文学、欧洲基督教文化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
刘建军教授从问题入手,对“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中国特色西方文学新形态建设研究”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有西方文学吗?或者说中国有外国文学吗?中有纯粹的西方文学吗?刘老师认为,西方文学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之后,要经过三次理解的过程:第一次理解的过程,是我们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和传播的过程。第二次理解的过程就是在翻译文本上,人们理解的过程。第三次理解的过程,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文化的普及,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普及,现在很多西方的东西,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话语当中,变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文学的概念就是汉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港澳台文学和中国的外国文学。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西方文学,或者中国的外国文学有些什么特点?中国的西方文学的第一个特点:它是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很多西方文学作品都经过了中国式话语的改造,都是在中国语境下重新改造或者是再创造的产物。中国的西方文学的第二个特点:始终和中国的历史进程经常密切相关的,迎合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需要。中国的西方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在研究西方文学的时候,根据需要结合了中国具体的国情,适用到了具体的状况。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阐释西方的每个文本。第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的西方文学的新形态建设?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西方文学新形态建设?刘教授认为,我们新形态的建设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围绕科学民主之路、繁荣富强之路,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要与我们实际生活、文化发展相适应。我们文学的新形态建设,必须要和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刘教授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妙语连珠,整个过程师生们笑声不断,讲座完毕后耐心地回答了在座师生们的提问。
最后,苏晖对刘建军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了点评。苏老师认为,刘老师的讲座有三个特点:第一,刘老师的讲座总是有很多新见,因为他特别擅长突破思维定式,向人人都接受的观点挑战,总是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见解。第二个特点,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刘老师不讲大道理,总是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给大家讲解。第三,刘老师的问题意识很强,今天刘老师的讲座就是以问题的方式进行,从问题出发来引导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