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1年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王兆胜博士应邀做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林语堂和他的女性世界”的讲座。讲座由胡亚敏教授主持。
莎翁曾言:“我们青春欢畅,恰若风行水上。”林语堂的人生轨迹正像这句隽语中所描述的一样,一平如水,涣然而成,即使到了七十岁,仍旧枕着三十五岁的青春好梦。王老师在讲座一开场,便讲起这样的轶事:“林语堂喜食,为此间方家,食有异癖,专往鼻内喷胡椒粉,然后一边兜着喷嚏一边兜着笑容,快哉快哉。”一刹那,高高在上的伟大作家被拉到了坐中,他的柔性和美善在王老师的叙述中宽宽而来。
“数十年的研究,当我越是对他了解越多,就越是发现用现有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手法没办法完完整整地解读这位作家。”正式开题之前,王老师如是描述他的研究对象。林语堂自述是“一捆矛盾”,他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家,他一方面关怀国事,另一方面却又向往闲云野鹤,帝力何有于我的恬淡平静,因此即使在战时江上的舟中,林和胞弟仍能够在谈及国事之余顾谈风月。
林的天性归于宁静淡泊,这归于他一生中循循不止的与女性的际遇。第一类女性是家中的亲人。童年是有母亲如春风的全身之爱,林母虽是农妇,却有着善良温顺的温文之雅:暑热,在家中备好茶水供路边行脚旅客饮用;农忙,下田回家太过劳累以致没有气力迈过门槛。这似乎暗合着林家新教徒矻矻创业的典型形象,林语堂也在其母亲的言传身教中获得了植于他内心深处的勤劳和向上的秉性。林语堂的二姐和他年纪相仿,垂髫时相伴读书,曾经一起醉心与林琴南筑起的西方世界之中,遗憾的是因为家庭的困窘,二姐在开蒙之后无法继续学业,廿四岁时出嫁,不日难产而死,林语堂后来回忆说“我一生流的眼泪,大半是为姐姐而下”,姐姐旁落的人生让林认识了苦难和离别。
第二类女性是恋人。尚在山村童稚时,林逢遇了人生的初恋赖柏英,这位母亲教友的女儿天真质朴,纯洁无暇,但因为个人前途的选择不同,林离开家中外出求学,便终结了两人青梅竹马的时光。在上海上学时,林语堂逢上泉州女子陈锦端,他爱她的美貌,爱她爱美的天性,爱她那自由自在、笑嘻嘻、孩子气的性格。陈锦端则倾心于他的博学多才,爱他的“英俊有名声”。但家长的阻隔让这段恋情最终成为“最后之爱”,棒打鸳鸯的始作俑者陈父成就了林语堂人生当中最后的一段爱情——他的发妻廖翠凤。林与廖的感情可谓无爱之爱,本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两人因着廖的一句谶语而成就了佳缘“他没钱,我也嫁。”,从此林语堂刚若磐石,廖翠凤韧若蒲苇。廖总能适时作出忍让和退避,林亦能相和地包容与尊敬,秦晋长好,鹣鲽情深的夫妻感情一直为林所骄傲,这也是林自认为能源源不断创作出佳品的一大源头。
第三类女性是朋友和一面之交,这其中有李香君不屈外侮的贞烈,有陈芸举案齐眉的温抚,有宋庆龄的为国为民的英气。林语堂把各异的女性气质巧妙地化用在他纷繁多姿的文学世界之中。
讲座最后,王老师重又对林语堂做了总结和梳理,赞赏了林向善而生的人生观,总结林荣辱不惊,细而化之的柔性美学,和他独立开启的天地崇拜。
胡亚敏教授为这场讲座作总结,赞赏王博士给出了一场不同于哲学和思辨的寻常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之中,娓娓道来大作家的人生图景,并用别致的观照视角对作家进行了有益的阐发,无论是王博士大有意趣的讲座风格还是其中提到的文学批评新视角都值得推广和学习。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