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以有无意境论文学,即赋予‘意境’以价值。这是王国维对‘意境’概念最大的改造或者说曲解。”蒋寅先生如是说。2011年6月26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蒋寅先生做客华中师大,为文学院的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意境三论”的学术报告。在讲座中,蒋教授对“意境”这一概念的定义、源流及其转变做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主持。
蒋寅先生先从具体的诗句入手,引入“语象”和“物象”的概念,对意象和意境的内涵、外延重新进行定义。蒋先生说,语象是诗歌本文中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本文的基本素材。物象是语象的一种,特指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意境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呼唤性的本文。意境的本质就是具有呼唤性的意象结构,情景交融的结构方式形成了中国诗意境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一系列美学特征。
意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其自足的发展线索。意境一词的语源可追溯到唐末孙光宪的《白莲集序》:“议者以唐来诗僧,惟贯休禅师骨气浑成,境意卓异,殆难俦敌。”而后含义逐渐丰富。到清代中期,“意境”概念已逐渐固定于立意取境的意思。在“意境”概念的形成和推广过程中,纪昀和他的《四库全书总目》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的一再翻刻,集部提要频繁出现的“意境”一词必然也广为传播,深入人心。至嘉道间,“意境”的使用已有固定化趋势。王国维实际上是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境界”与价值判断联系起来。从意境概念的源流上看,这是一种“误读”。王国维于1907年作《人间词乙稿序》,当时的他正处在由哲学爱好者转向文学研究者之际,中学、西学的根基尚不牢固,谈起文学理论来基本是中西常识的混合,以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显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以有无意境论文学,即赋予‘意境’以价值。这正是王国维对‘意境’概念最大的改造或者说曲解。”因此,蒋先生主张“意境”可与本文的概念相对应,并试图在本文的意义上定义“意境”,正是考究了“意境”概念的历史源流而产生的想法,希望在回归其“历史含义”的同时,实现与当代文学理论概念的沟通。
蒋教授认为,我们的古代文论学界在“关键词”的研究上还缺乏必要的历史意识。虽然也有不少论文专门考察“意境”概念的由来,但它们梳理的大多是唐宋以前的资料,对清代尤其是清、民之交的诗学文献较少关注,以致概念演变的历史过程并未得到清晰的呈现。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当代文化研究和传统研究的一个弊端,就是重唐宋以前和建国以后,忽略明清两代。其实所谓传统,总是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对我们影响最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戴建业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蒋教授的研究成果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古代文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蒋教授的成果还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研究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