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0年5月13日—16日,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的邀请,著名学者、德国柏林文学论坛主席乌里博士与德国作家法塔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
5月13日晚上,在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主持下,乌里主席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演讲,全面介绍了当代中国小说在德国的传播、接受以及评价的问题,对某些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讲座中还详细地介绍了柏林文学论坛致力于当代中国文学译介与世界各国文学交流方面的情况。文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学生及访问学者等近百人参与了此次活动。讲座结束后,乌里主席一一回答了听众所关心的中外文化关系与中德文学差异的问题。
5月14日上午,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邹建军教授的陪同下,乌里主席与法塔博士拜会了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主持了中德作家双边座谈会,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应松、於可训、刘继明,理论研究室主任江岳出席。
5月15日下午,在邹建军教授的主持下,德国作家法塔博士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的小说与当代德国的小说》的文学讲座,受到了听众们的热烈欢迎。法塔回顾了他自己的成长道路、创作经历与艺术追求,并对当代中国小说与当代德国小说的差异、一些当代中国小说作家及其作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以极大的热情回答了听众的提问,我校学生、来自武汉地区的文学好者共一百多人参与了此次文学讲座。
此前,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副院长苏晖教授与外事处相关负责人接见了德国朋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聂珍钊教授因出差在外,委托邹建军教授看望了来自德国的两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