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3年1月24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胡亚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以下简称重大项目)子课题开题会顺利召开。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及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会议。这次重大项目子课题开题会旨在对立项一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细化并落实各子课题研究思路和写作大纲。会议由首席专家胡亚敏教授主持。
首先由首席专家学术助理万娜讲师从以下四个分方面汇报了项目总体进展:(一)重大项目课题组多方汲取同行专家的宝贵意见,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二)重大项目课题组积极推广研究成果,扩大项目影响力,(三)重大项目课题组建立内部组织协调机制,按计划守规则,维持项目良好运转(四)重大项目课题组思维活跃,科研思路逐步成型等。总体而言,重大项目在过去的一年里收获了近30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发表在CSSCI刊物、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以及中国知网下载频率较高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课题组首席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核心成员积极组织并参加国内国际较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推广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扩大重大项目的影响力。整个课题组在既注重团队协作又鼓励自主创新的和谐氛围下,维持了良好的运转态势。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在听取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汇报之后,代表文学院表态一如既往地支持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并期待课题组能取得更丰硕更优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次,各子课题负责人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及其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建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构四大维度,分别介绍了子课题大纲的设计情况以及重难点所在。对于每个子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点评,并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涉及的层面包括最终成果形式及可衍生成果,知识性概念范畴的辨析、史实材料的筛选、论证重点和特色的凸显、部分篇章的保留或剔除,以及论证思路上的调整。整个子课题大纲的讨论过程,让课题组成员再次细致全面地认识到了重大项目的巨大科研难度和重大理论价值,也进一步激发了课题组成员厚积薄发的理论灵感和攻坚克难的学术热情。子课题大纲的初步讨论和继之而来所做的修改调整,意味着重大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论证阶段,重大项目的理论成果轮廓将会逐渐清晰起来。
会议还对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情况检查表做了自查,对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巩固提升,对不足的方面查漏补缺,以保证重大项目取得较为全面的进展。这一年来的重大项目研究进展证明团队协作落实研究计划,是重大项目最终能够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