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以下简称重大项目)从2011年10月25日立项以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严格执行立项申请书中承诺的研究计划,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框架完善工作,以及部分完成第二阶段的资料收集分析和专题调研工作,整个项目研究已逐步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以下从四个方面对重大项目的研究情况做出汇报。
一、重大项目课题组多方汲取同行专家的宝贵意见,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
重大项目在获准立项之后的一个月内,也就是2011年11月12日—15日,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华中师大文学院文艺学学科、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学术研讨会,积极迅速地围绕重大项目多方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人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扬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以及湖北省、武汉市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华中师大副校长李向农教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喻立平出席开幕式,研讨会由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胡亚敏教授主持。学者们普遍认为,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时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吁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应面向新的现实提出新的问题,在世界文坛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中发出自己的声音。[①]
同年12月24日,按照全国哲学科学规划办公室下发的立项通知书上的规定,重大项目课题组及时举行开题论证会。开题会诚邀国内同行专家对重大项目提出宝贵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就课题论证方面还存在的可待发掘和提升的学术研究空间给出建议。[②]
在重大项目进行过程中,邀请国内同行专家学者来文学院开展讲座,以启发研究思路和开阔学术视野。2012年11月19日,邀请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界的专家陆贵山教授,为课题组做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的讲座,陆教授提出的用比较分析马列文论与西方文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重大项目相关研究思路的肯定。2012年11月20日,重大项目课题组邀请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副主编高建平做有关艺术市场关系的讲座,这场讲座提供了很多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前沿美学问题的思考心得,对开阔重大项目课题组的学术视野和启发研究思路较有助益。
2012年12月12-13日,首席专家胡亚敏教授赶赴北京参加“杰姆逊与中国当代批评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主题为《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概念”刍议》的发言,与杰姆逊就重大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展开对话,获益良多。2012年12月13-16日,子课题负责人孙文宪教授参加在浙江台州举行的全国马列文论年会,做了题为《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大会发言,听取国内马列文论界的同行专家学者的意见,并获得好评。
二、重大项目课题组积极推广研究成果,扩大项目影响力
随着重大项目的稳步推进,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各类相关会议,将研究心得以及研究意义与同行交流探讨,推进重大项目在不同层面的影响力。其中,首席专家胡亚敏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孙文宪教授于2012年4月12日至14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英双边论坛(The second Sino-British Bilateral Forum on Marxist Aesthetics)”。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Marxism and Humanism)”。两位教授向根据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并结合自己负责的子课题,向会议提交了两篇论文提纲(中英文),并在会议上做了专题发言。胡亚敏教授做的专题报告题为《〈巴黎手稿〉与人的全面发展》。报告根据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活动主体的双重性、和文学与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对文学活动的性质作了新的阐释。孙文宪教授提交的论文题目为《论“巴黎手稿”的人类学思想》,并在会议上针对英方学者托尼•平克尼的《威廉•莫里斯:“生命之美”》做专题报告。孙文宪教授认为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劳动”实质上是一个因为与具体的历史形态相关联而被马克思赋予了多重含义的概念,即“劳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含义。这是一次重大项目积极汲取国际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向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界自信地发出重大项目科研讯号的交流与对话。[③]
2012年11月16-18日,重大项目课题组集体奔赴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参加“文化转型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第八届年会”,子课题负责人王庆卫副教授做了题为《论“主旋律”文艺的文化领导权策略》的大会发言,向省内同行传递重大项目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也是一次重大项目课题组在省内同行面前集体亮相的聚会,向外界展现了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良好精神面貌。在奔赴黄冈开会的路上,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重大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已有一定积累,筹划在2013年围绕重大项目相关论域召开一次国内高端学术会议,一方面听取国内外同行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另一方面也是重大项目课题组集体汇报较为成熟的研究进展并扩大重大项目影响力的好机会。
按照重大项目立项通知书上的要求:“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对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课题组成员在上述不同等级和范围的学术研讨会上都向同行对重大项目做过介绍。集体亮相是课题组在扩大重大项目影响力方面的有效途径,这包括:
(1)在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和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动态》的第5、6、7三期上,用大幅版面对本项目学术研讨会、开题会做详细介绍;
(2)在学术辑刊《华中学术》上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笔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专辑”为名,专门组稿,进行了3次以上的笔谈;
(3)在《湖北大学学报》上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组稿的形式,多角度展现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
(4)在文艺学教研室组织建设的三大网络平台上展示重大项目以及相关研究思路、研究进展和学术前沿问题。(文学批评网、文学批评教学博客、文艺学国家精品课程网)
此外,2011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本课题组成员魏天无副教授的新闻报道《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一文,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学术研讨会情况。2012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探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构建》一文,详细介绍本项目研究思路和特色所在。2012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研究走向深入》一文,其中有对本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用“有着内在的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评价。
以上都是重大项目在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和扩大项目影响力方面做出的努力。
三、重大项目课题组建立内部组织协调机制,按计划守规则,维持项目良好运转
本课题在任务分工上实行个人分工与集体协作相结合以及二级负责的原则。在课题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任务进行集体研究、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首席专家作为第一责任人与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层层签署研究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确保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展开。同时在研究成果上,严格执行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二级负责的原则,即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完成并形成文字成果后,要由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初步审定,再由首席专家做最终审定,并签字存档备查。只有经过首席专家审定的论文和专著,才能作为本项目的成果对外发布、发表或出版,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质量。
(一)首席专家的任务
首席专家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是课题的代表,承担整个课题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具体任务是:
1、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规定的各项要求,具体组织各子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论证和申报工作。
2、按照课题要求组织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工作,并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定期、不定期召开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开会,集体讨论课题进展情况,总结研究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进程,确保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3、在课题初步完成后,负责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初稿进行会审和修改,并负责最终成果的出版事宜。
4、负责查阅资料、调研计划的指导与审批,和课题的经费预算、经费报销审批。
5、负责本课题的基础理论和对策研究并参加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6、负责组织研究成果的专家鉴定会。
每年课题研究投入时间6-8个月。
(二)子课题负责人的任务
协助首席专家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实施,同时具体负责所在子课题的研究与调查工作。具体任务如下:
1、按照课题要求展开研究工作,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定期、不定期召开子课题的成员开会,集体讨论课题进展情况,确保按照标书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2、负责本子课题各项阶段性成果的初步审定。在课题初步完成任务后,负责召集子课题成员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初稿进行会审和修改。
3、负责子课题经费报销的初审工作。
4、协助首席专家对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进行统稿,并协助组织研究成果的专家鉴定会。
每年投入时间为6个月。
(三)核心成员的任务
1、承担子课题中某一具体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负责协调本课题相关的其他成员研究。
2、按照要求如期开展资料收集和课题研究工作。
3、按照任务计划书,保质、保量完成论文或专著等成果的初稿。
4、积极参加课题讨论会,为课题的整体研究建言建策。
每年投入研究时间4-6个月。
自重大项目立项以来的这一年时间里,基本上课题组核心成员能够坚持学期内每月一会交流研究进展,寒暑假期间则主要各自潜心研究、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这种内部组织协调机制既能不过度干涉每个课题组成员自主创新的科研思路,又能保证整个重大项目不偏离研究宗旨的大方向,发挥了维持重大项目良好运转的功用。
四、重大项目课题组思维活跃,科研思路逐步成型
在学术研究的进展方面,项目组目前进行到如下阶段:
(一) 充分阐释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紧迫性。
(二) 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路径。
(三) 关注本土文艺实践是“中国形态”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 以开放的历史性眼光和独立思考的积极姿态参与“中国形态”的建构。[④]
此外,重大项目课题组已于2012年11月在课题组成员近30篇的研究成果中筛选出5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报送给学校社科处,其中包括在CSSCI刊物上发表、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以及下载频次较高的学术论文。这5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基本涵盖了重大项目的四个子课题,表明各个子课题的研究保持着齐头并进的局面,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