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2013410日至11日,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主办,湖北文理学院、三峡大学协办。来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界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整个研讨过程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西对照和古今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启发性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质以及跨学科研究视野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必要性等问题展开。

 

一、中西对照和古今借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路径的讨论

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是无源之水,传统文化和文学批评思想是其赖以生发的深厚土壤;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是闭门造车,对西方现代文学理论采取批判性借鉴的开放姿态是其获得当代形态的现实前提。

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要注意两个特性:原创性和对话性。以这两种特性为目标,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需要与时代化、大众化和科学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更有效的创新与对话。所谓科学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要有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持续发展是在科学化基础之上的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能够振兴并散发出魅力,必须通过与西方有影响的文论对话,使之产生结构性的变化。例如考虑在中西文论之间就文学主客体研究、社会历史研究和人文研究,科学研究和诗学研究,内容研究和形式研究,外部研究内部研究,政治研究和生命研究等之间的关系展开对话,对话的结果要求既坚持和发展传统的要素,又吸收借鉴西方现当代文论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党圣元研究员认为要深入有效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问题,必须将儒家文学批评观念与之汇通。这一命题实际上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化和儒家文学批评的现代形态化两个向度的问题。“化”体现出民族性、母体性、根源性。离开中国思想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化就失去了落脚点,就成为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体现出终极关怀,儒家思想则是中国文化的血脉和基因了,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并不断成长的土壤。在两者汇通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思想史和哲学史领域,这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供文学研究借鉴,或能有所启发。

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从詹姆逊的文化阐释学中得到启发,提出三点值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借鉴之处:(一)马克思主义问题性的研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切入当下的文化主题,发挥深入有效的阐释功能,(二)对辩证阐释方法的坚持,坚持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能反映社会矛盾的、重大的、有历史特性的文化主题中透视社会历史的存在,并将其称作形式分析,不是从内容概括形式,而是从形式反观内容。(三)符码转换,即文化形式的符号分析,比如政治无意识的分析。詹姆逊的这种文化阐释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更体现出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可以将当下很多流行的主题纳入其分析框架中加以综合创新。

上海大学曾军教授亦着眼于詹姆逊与中国的对话问题,梳理了这位真正为中国开启后现代主义理论之窗的西方学者自1985年以来对中国理论界的影响流变,着重论述了新世纪之初詹姆逊以其著作《单一的现代性》的导论在中国发表演讲,引发了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文化霸权的思考,而2012年詹姆逊以《奇异性美学》在北京大学所做的演讲则阐明了后现代性与单一的现代性之间仍有某种逻辑关联,后现代主义的经济基础并没有消失,因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现象仍然存在,后现代性仍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北京师范大学赵勇教授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比较了本雅明的“讲演”和毛泽东的《讲话》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认为“讲演”美化“技术”,立论技术对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的重要性,其用意是要把知识分子争取到工人阶级一边,进而打造出反思的大众;《讲话》则圣化“群众”,并围绕着工农兵大众展开相关论述,其目的是让知识分子转变自己的阶级立场,与工农兵大众打成一片。两个文本在对作家艺术家的定位,对物与人的打磨,对技术的看重,对革命主体的期待等方面极为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本雅明重视“物”,所以侧重于“功能转变”,谓之“知识分子化大众”,形成“介入文学”;毛泽东看重人,所以突出“思想改造”,谓之“知识分子大众化”,形成“遵命文学”。

三峡大学陈全黎博士以三篇中国学者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本细读为例,在中西对照的研究视角下,呈现出年轻的中国学者身上日益显现出来的具体而微问题意识,认为其较好地克服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热潮中常见的生吞活剥和生搬硬套西马理论的弊端。同时从中国青年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理论所关注的程度来看,这些在半个世纪以前创立的理论对于今天的中国问题仍然具有较强的阐释力量。

 

二、“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讨论

“回到马克思”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做全面而扎实的文本解读为基础,探寻其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指导原则,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持论立场和问题意识作为贯通经典形态与中国形态的脉络。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域的思考是此次会议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它被放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层面充分展开。

华中师范大学孙文宪教授认为脱离马克思主义问题域去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危险的。综观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域的看法,将其定位为“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比较可行,在这种问题域中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显现出“反思和批判‘资本现代性’对文学活动、审美活动乃至整个精神生产的影响”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审美”内涵异于西方现代美学中的定义,主要将审美活动作为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强调对象化劳动对美和审美的规定性,(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以审美性为核心的文学本质观持保留态度,而更为关注意识形态对艺术生产的制约和规范,(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观中审美功能的单一性持不同意见,更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革的广泛参与,(4)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局限于现代性理论视域,建构和开拓了一个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既有交叉、又有超越的场域。

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将生活范式与文学类型做关联研究,并在这一立足点上重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认为造成“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在于艺术并不是直接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由物质生产决定的生活范式的基础之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保持着一定距离,特定的艺术类型与特定的生活范式相适应,并随着生活范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物质生产的量变不一定会对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丁国旗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十分重视美学问题,从创作实践到批评标准,经典作家对此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自律、审美之维等问题的重视,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但美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历史、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理论联系。正确处理文艺创作中的美学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特色之一。

汕头大学燕世超教授认为马克思当年提出“世界文学”的课题,过去学界多认为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封闭的地方性文学不再具有可能性,而各民族文学的融合形成了世界文学的展望。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需要重新解读:既含有超越民族主义、张扬人性与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又有对殖民主义文化对不发达国家渗透于扩张的担忧;既有对艺术手法多元化的憧憬,又有对人类寻找精神家园、探索彼岸世界的追寻。

 

三、西方当代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启发性研究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建构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首先就必须了解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水平。此次参会的一部分研究者将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对西方当代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加以深度阐释和介绍的层面,为我们呈现出西方学术界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若干启发。

复旦大学陆扬教授以“法国理论”在美国的理论旅行为例,呈现出“法国理论”作为美国文化的产物被“美国化”的历程,深入探究了“法国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及其在美国何以必走学院路线的选择。作为一个有着明确时间标志和事件过程的“法国理论”的美国旅行,被涵盖其中的“马克思的幽灵”也呈现出类似的学院化策略,按照库塞在《“法国理论”在美国》中的评价,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碰撞使“法国理论”不复仅仅是一种先锋话语,一种时尚堆积,或者文学研究中的某一种奇迹工具,而是意识形态的众矢之的,说到底,它是一个用新潮话语铺设的政治舞台。对这一理论旅行历程的考察或许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他山之玉的启示。

英国研究者贾森·巴克(Jason Barker在向会议提交的《主宰性能指:法国理论中的毛泽东(Master Signifier: Mao Tse-tung in French Theory(Some Introductory Remarks))》这篇论文中,探讨了法国文学和文本研究领域中对于毛泽东形象的接受及其象征意义。巴克将毛泽东看作一个“主宰性能指”,即话语或文本的关键参考点或共同特性,并在论文中对毛泽东之于法国理论不可或缺的程度进行了一个简要的系谱探查:从阿尔都塞到阿兰·巴迪欧,拉康-毛主义作为一条“思想-实践”的思路分别在“资产阶级”、“本能和驱动”、“欲望”、“语言”以及意义终结点等层面运转。

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向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中探寻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提供启示的要素。20世纪六十年代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复兴”为旨归,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不断从认识论向人类本体论、现象学、存在论进行范式转型。这种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反映论美学范式的问题,经历了对列宁反映论模式及其制度化的质疑,对卢卡奇反映模仿论的反思,以及新艺术观念的崛起与反映论的式微等阶段的演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重构美学”为名的新艺术观念逐步挣脱反映论模式,走向了建构论、存在论、实践论,但其中仍旧存在不少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误解。这种理论建构历程中成果与误解并存的局面对于处于类似境遇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哈尔滨师范大学冯毓云教授从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对历史性的解构策略中获得启发,把捉到值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警惕的“历史遗忘症”。历史解构策略通过积极地介入历史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诸多理论范畴,根据当代性的现实需要,进行多重性的阐释和运用,这对于挽救文学理论现存的危机、激活理论的实践品格、建构一种符合当代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发展现状需要的当代文学理论而言,无疑利大于弊。而建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现代文论之上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过度追求审美本质层面,正需要注入历史性维度加以纠偏。

湖北师范学院张开焱教授对卢卡奇的叙事形式政治批评长文《叙述与描写》做了文本细读式的分析。在卢卡奇的分析中,由叙述方式所组织的叙事图示与作家对于所叙述世界所具有的把握能力和认知能力息息相关,因而也与作家的阶级属性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呈现出对应关系。卢卡奇的这一研究思路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文本与理论建构之间架起桥梁提供了蓝本。

湖北文理学院郭琳博士认为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框架中,对于重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对人类知识与社会之关系进行探究的科学,它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在思辨理论与经验实证之间寻求平衡点的历程,这一历程正好为处于建构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佐证。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国形态在经历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问题、中西对照和古今借鉴以及来自西方文论的启示等探讨之后,需要落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质的实质层面上做出回应。

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从政治维度概括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通过对“政治”概念在中国社会和文学批评中的变化和拓展过程的梳理,呈现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概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创造性继承关系:一是从阶级政治走向全民政治,二是从宏观政治拓展到微观政治,三是从显性政治转化为隐性政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努力关注个体生命和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揭示文学作品中的隐秘的政治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维度将与审美的、历史的维度一起共同实现对文学的多方位观照。

中国人民大学卢铁澎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现代性反应”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文学史写作将陷入一元现代性的理论迷思。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视角来看,反帝反封建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现代性的重要内涵,也是同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启蒙与救亡并无断裂性的矛盾与对立,二者的并存合作正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的鲜明特征。中国不一定存在西方那样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但中国现代的文学思潮充分体现了完整而成熟的中国文学现代性。

江苏师范大学张玉勤教授从逻辑起点的角度论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认为如何理解“中国形态”是展开这一理论命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形态”既是时间进程与空间延展的综合体,又是理论掘进与实践关怀的综合体,同时也是地域色彩与世界品格的综合体。这三个综合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基本理论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吴晓都研究员将时下网络语言中一个颇为新鲜的词汇“正能量”引入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中,

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教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和当代语境做出概括和提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代的发展现状被概括为逐步摆脱“他论”思维,进入到“一种综合研究的局面”,并与中国当代文艺问题、文学实践相融合的态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式的完善不仅仅意味着理论学说在选择与接收中的单向传播,也不仅仅意味着理论形态的初期创构,而意味着理论观念与思想精神的纵深发展,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念的综合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思想指南与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深刻贯穿于中国文学知识经验与理论研究过程的标志。

华中师范大学万娜博士将关注的焦点对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这一组范畴,探讨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回归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视野时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这一组范畴参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的过程,既是它自身的内涵不断演绎变化的过程,也是文学理论在自律层面和文学批评参与意识形态重塑层面同时摸索发展道路的过程。

黑龙江大学马汉广教授联系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实践,指出两大堪忧现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繁荣与文艺批评实践中的失语,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建设与现实文艺实践的脱节。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当前发生急速变化的文学现实有莫大关联,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有待充分汲取当代西方文论和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成果,才可能对这些新生现象做出既合乎中国国情、又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恰切把握。

 

五、跨学科研究视野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本身就并非局限于文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说从诞生之初就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之间达成广泛联系。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同样需要引入跨学科的视野,以补充和完善文学理论研究的盲区。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亚历山大·维克多罗维奇·彼得洛夫教授(Alexander V. Petrov)将现代经济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联姻,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这种相互作用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劳动文化是其中的主题之一。劳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一个关于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自我,也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生活得以改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观念系统。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审美化和具体劳动的审美化也许能够克服当前不利的社会条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被看做是充满辩证矛盾的劳动美学化过程以及对特定劳动美的探索过程。

英国艺术家约翰·鲍德温(John Eric Baldwin以一幅英国十八世纪中叶的画作为例,生动鲜明地阐释了艺术文本中的政治话语,同时也介绍了当代英国社会艺术商业化所带来的审美感知缺失的现状。

英国利兹大学马海丽博士Haili Ma)向会议提交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舞台剧制作个案研究,展示了艺术文本对秩序和权力的解构过程。此外,马海丽博士在会议发言中还介绍了当前英国学术界对大众层面的文化研究所投注的关注力度,这表明西方在反思如何将意识形态更有效地与西方现代理论结合的问题。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实现多元化的、跨文化的学科之间的交流,新的理论体系可能会更有机会呈现出来。

此次会议的大会发言集中于上述五大论域,还有一部分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却未及发言的会议论文,将在后续由会议主办方所选编的论文集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