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0年11月25日,沐浴着初冬暖阳的桂子山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永清教授。主客双方本着相互学习友好交流的愿望,举行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为主题的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均活跃在教学与科研一线,讨论的话题既联系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科研实践具体而微,又不失从宏观上把握学科发展和理论建构的前瞻性。主要话题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的经验与创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可能的生长点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首先介绍了本院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的情况。这门课程根据开设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基本贯穿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传统重点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面向本科生开课以来,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授课。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这门课程的教学则以更为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以满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入学习和专门研究的需要。张永清教授认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视和坚持即便放到全国各大高校的同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背景上去比较亦属难得,在这一点上尤其凸显了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
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各位教师的经验和创见等问题,张永清教授、胡亚敏教授、张玉能教授、孙文宪教授以及其他位于这门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了简单介绍,并互相交流授课感受,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展开热烈讨论。张永清教授介绍了他面向本科生采取“阅读马恩原典”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以马恩著作中相关重点篇章为发散点讲授其中的文艺思想,得到学生积极响应的情况。孙文宪教授谈及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多种发展路径的角度,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联系起来观照,在面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不回避二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实意义。胡亚敏教授介绍了在面向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计上,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在逻辑线索双头并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专题研究的成果。张玉能教授介绍了华中师大“文艺学前沿讲座”中将马克思主义文论结合当下问题展开讨论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的重大意义,以及在此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自办刊物《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动态》的情况等。参与座谈的教师普遍认为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方面,必须采取理论联系现实,即以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阅读为根基同时保有敏锐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才能带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是这门课程重新焕发生机。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可能的生长点等问题的讨论上,张永清教授认为从现有的马恩留下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文艺和美学方面的论述是与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论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应当忽略这种原初语境。孙文宪教授提出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性”问题,如何将马克思对文艺和美学方面的思考放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中进行解释的问题,以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多种思想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的关系等问题。张玉能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要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要本着原典精神、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实践观、艺术生产学说、艺术意识形态学说以及艺术起源论等。胡亚敏教授提出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正努力从消费理论向生产理论转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如何传接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何应对文化霸权与技术霸权对文学的影响,如何提出当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和关键词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学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参与座谈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也都介绍目前各自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兴趣点所在,并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启发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
在这次持续时间为两小时的座谈会中,始终充溢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融洽气氛。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有:张永清(中国人民大学)、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孙文宪(华中师范大学)、黄念然(华中师范大学)、徐敏(华中师范大学)、张炜(华中师范大学)、万娜(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