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马歇尔•布朗谈短篇小说


2014424日上午830,美国著名学者马歇尔·布朗做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带来题为“短篇小说的全盛时期”(The Heyday of the Short Stories)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及众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马歇尔·布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并且担任权威期刊《现代语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主编。他的研究领域涉及18世纪英国和欧洲文学浪漫主义,最新出版的专著是关于哥特式小说的比较研究。马歇尔·布朗特别注重探讨文学的形式(form)与思想意识(ideology)之间的关系和历史演变。他曾深入研究各类主要的文学体裁和德国哲学传统。此外,布朗教授还撰写过多篇关于音乐的形式与文学表达对比研究的论文。

布朗教授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称为短篇小说的全盛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世界范围内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包括莫泊桑、契诃夫、柯南·道尔、欧·亨利、乔伊斯等。他们既继承了霍桑、艾伦·坡、华盛顿·欧文等的写作传统,又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学风格。布朗教授从牛津英语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对短篇小说的定义出发,以文本为依托,高度总结了多位短篇小说家和批评家对短篇小说内涵的理解,归纳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短篇小说具有显著特点:第一,短篇小说叙事常常采用时间的间隙(gaps),如“三天后”、“一年后”这类的表达;第二,小说、戏剧强调编织情节,而短篇小说则注重描述事实;第三,由于受篇幅限制,短篇小说往往不会将故事完整叙述,因此需要读者从文本中细细推敲出未说尽的故事(untold stories);第四,在短篇小说中,事件(incident)本身比起因(cause)更为重要。

马歇尔·布朗教授在讲座一开始简要介绍了短篇小说的研究情况,指出相较之于长篇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他体裁,短篇小说在学界一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布朗教授认为短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长期被低估,这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极为不利。通过此次讲座,广大师生对短篇小说有了新的认识。在提问环节,师生们就短篇小说的形式与功能以及经典短篇小说的研究等问题与布朗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获益良多。

��构思和完成研究计划的写作。杰尼根教授知识视眼广阔,见解独特,他的学术分享和研究建议使在场师生获益匪浅。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申请国外研究生留学项目和研究选题等问题与杰尼根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