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中文部主任张宽博士做系列讲座

2014年6月8日至1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现代与古典语文系中文部主任张宽博士做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做了四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的题目分别是“中国文学在西方”、“美国大学前教育体系及大学入学标准”、“后殖民视角下的性别和种族”以及“美国大学的体系结构,尤其是终身教职的设置”。文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各教研室的教师从中获益良多,院长胡亚敏教授、副院长苏晖教授以及文艺学教研室孙文宪教授分别主持了四场讲座。

张宽博士本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德文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在复旦大学世界文学专业继续深造后,为求得学术上的精进遂辗转于德国马堡大学、西柏林大学、图宾根大学、美国马赛诸塞州立大学,并最终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终身教职副教授,现代与古典语文系中文部主任,孔子学院美方教学院长,大华府地区中文教师协会会长。

题为“中国文学在西方”的讲座佐以详实的西方文献资料,以学术的严谨笔触为听者描绘了一幅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学画卷,勾勒出中国文学不为国人所熟知的另一张脸孔。张宽博士着重梳理了明代以后的西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学形象,从较为成功地融入明代主流文化中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始,直至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在英国、法国、德国的文化想象中都位于优雅文明的坐标点上。所谓中国风、中国范儿(Chinoisierie)正是上述历史阶段内中国文化正面影响在法语词汇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在中西方文学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歌德、布莱希特、郁达夫、郭沫若等光彩熠熠的名字被篆刻在世界文学史上,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观念印证了中西文学之间相互启发的事实。

另一场学术色彩鲜明的讲座题为“后殖民视角下的性别和种族”,张宽博士在讲座中对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东方学等理论资源之间的关联做了言简意赅的分析,并生动例举诸如《蝴蝶夫人》、《阿依达》、《图兰朵》、《黄河绝恋》、《消失的地平线》等剧目,剖析其中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以男性形象自居,而将东方文化想象为女性形象的“观看/被观看”的隐秘关系,幽默风趣的张宽博士甚至从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对话型课文中看到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念悄然渗透的现状。西方眼中的中国的文化形象从正面到“恶化”的突变,张宽博士将鸦片战争看作分水岭,而在背后作为观念支撑的则是不同历史阶段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需求的转变,因此这实际上仍是一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自我衍生的独角戏,而“看戏”的观众则无论中西都需要对其加以审慎辨别。

张宽博士本人有着较为丰富的美国大学从教及行政管理经验,因此在谈到“美国大学的体系结构,尤其是终身教职的设置”这一话题时,他为文学院的师生勾勒了一条异常清晰的美国大学教职设置的层级脉络。在Tenure Line这条终生教职的规划之路上,美国大学的教师必须接受严苛甚至残酷的筛选和淘汰,但只要进入到这条终生线,美国大学教师也能充分享受到对学校进行规划和管理的快乐,所谓教授治校正是如此。

 

与介绍美国大学的体系结构相呼应,张宽博士还结合自家孩子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介绍了“美国大学前教育体系及大学入学标准”,评价了其中优长与缺憾并存的事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在美国的前教育体系中采取了较为巧妙的方式,校园中严明的纪律与文化兼容并包的多元选择并行不悖,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课外时间自由支配能力的培养胜过对知识传授的看重。此外,因人而异的培养机制实则在早期教育中就分流了基础学生和优等生。这种带有亲历性的直观介绍,较为客观地呈现了美国教育体系的宗旨和评价标准,身处西方教育环境中的中国家长是两种教育观念激烈碰撞的集中地带。

在张宽博士的四场讲座中,师生积极踊跃地向这位亲切谦逊的主讲人提问,针对每一个问题,张宽博士都当场做了细致充分的回答。始终流露温和的神态、始终提供详实的文献资料、始终严谨认真地思考和讲述、始终流畅无碍地在英文法文德文以及中文之间来回切换,这位出生在中国四川勤奋不辍的学人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