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华中师大代表团出席第20届欧洲汉学研究国际研讨会


应欧洲国际汉学研究学会的邀请,聂珍钊教授率领代表团出席了2014723日至27日在葡萄牙布拉加(Braga )和科英布拉( Coimbra)举行的第20届欧洲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团成员由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来亚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本次研讨会由欧洲汉学研究会、葡萄牙米尼奥大学( University of Minho)孔子学院、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 University of Coimbra )联合举办,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代表共襄盛会。国家汉办主任兼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欧洲汉学研究会会长Roger Greatrex等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大会围绕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历史、艺术、政治、法律与经济等诸多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特别设立“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翻译伦理”研讨专场,由聂珍钊教授担任专场主席主持会议。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副主任罗良功教授、王松林教授分别做了“徐志摩诗歌的抒情性与忧郁”、“翻译伦理与严复的《天演论》”的发言。罗良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三个层面阐述了徐志摩诗歌的形式和内涵的自由;王松林指出严复《天演论》的“误译”导致中国20世纪的文化生态和伦理关怀的缺失。上海师大陈红教授从生态伦理批评的角度就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拟性问题做了探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谢群教授就中国作家周建新的小说《老滩》的环境生态伦理意识做了细致的剖析;蔡圣勤教授从中西文论比较的视角着手,指出“伦理选择”是中国哲学思维的高级准则;马来西亚MAR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lorence KueK通过分析韩素音作品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和伦理观念冲突,指出韩素音重塑了中国形象。聂珍钊教授在会上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总体阐述。来自英国、荷兰、意大利和葡萄牙的部分学者参与了研讨。他们对本场专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听完报告后积极向发言人提问,展开深入讨论。会场学术气氛活跃,讨论问题深入,展示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话语的魅力。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代表团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运用与实践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批评方法与学术话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