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4年11月26日下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黄运特教授做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为文院学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讲座主题为“大侦探陈查理: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偶像”。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黄运特教授,浙江温州人。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91年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语硕士学位,1999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任英语系助理教授。2006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语系教授。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提名,2014年获得美国古根海姆奖。其主要著作有《跨太平洋的想象》、《跨太平洋的错位》,《阅读中国古诗》、《庞德诗选比萨诗章》、《美国语言派诗选》、《陈查理传奇》等。
讲座中,黄运特教授以他用英文写成的作品《陈查理传奇》为依据,以美国20世纪最受大众欢迎的华人文学电影形象陈查理为例,为大家解读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偶像。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美国华人的历史,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淘金热,再到排华法案的颁布,州际铁路的修建。美国华人的历史伴随着勤劳上进特征和种族歧视的印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陈查理的人物原型——美国夏威夷州的华裔警探郑平的生平事迹。第三部分则向大家介绍了文学世界和电影世界里的陈查理形象,陈查理带有典型的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特征,并且因为时代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陈查理的形象塑造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过程。讲座中,黄教授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并总结说,陈查理在20世纪美国文坛很有名,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和幽默感的探长,也可以说是东方式的大智若愚。黄教授结合时代背景,剥开银幕形象的创造过程,并且以陈查理作为代表,回眸中国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历程。同时,对中美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种族问题等提出了新见解。他认为在文化交流中,只有了解了对方眼中本民族文化的形态,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交流。
苏晖教授在总结中,认为黄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探讨学术问题时要追根溯源,并以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性研究等。提问环节中,黄教授以自己的跨国经历,与师生讨论了中美文化交流问题,他再次强调“知彼”的重要性。黄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时时让在场师生会心一笑,这也告诉我们,研究的视角切入巧妙,可以让学术变得既有趣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