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沙伊塔诺夫教授谈俄国历史诗学中的比较方法

20141227日下午,受“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和《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之邀,俄罗斯著名学者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ИгорьОлеговичШайтанов/ Igor OlegovichShaytanov)教授做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在文学院三楼多媒体教室做了一场题为《俄国历史诗学中的比较方法》(Comparative method in Russian historical poetics)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王树福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访问学者、研究生以及俄语系的研究生、本科生等数十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沙伊塔诺夫教授(1947—)先后在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师范大学、莫斯科大学获得专家、副博士和博士学位,是当代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人文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权威文学研究杂志《文学问题》主编,著名俄罗斯独立文学奖项“俄语布克奖”文学秘书,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语文与历史学院历史语文系比较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俄罗斯人文大学语文学方向学位委员会成员。沙伊塔诺夫教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史、俄英文学关系、诗歌史、体裁理论、俄罗斯文化中的神话创作;他先后发表500余篇论文和文章,著有十余部学术著作,诸如《巨星联合:尼古拉•阿谢耶夫的诗歌》(1985),《思考的缪斯:18世纪诗歌中的“自然呈现”》(1989),《费•伊•丘特切夫:诗意的自然呈现》(1998, 2004, 2006),《外国文学史:文艺复兴时代》(2001, 2009),《趣味之思:关于当代诗歌之书》(2007),《比较文学和/或诗学:历史诗学视野中的英国文学》(2010)、《莎士比亚》(2013)。

在讲座第一部分,沙伊塔诺夫教授梳理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在一个半世纪的学术发展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从兴起盛行到遭受危机再到“比较诗学”概念提出的三个时期。沙伊塔诺夫教授认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俄国“比较文学之父”之誉的亚•尼•维谢洛夫斯基即已提出“比较诗学”概念,远早于厄尔•迈纳(Earl Miner)1990年代出版的《比较诗学》(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在讲座第二部分,沙伊塔诺夫教授主要介绍并评述了亚•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对西方文学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和众多学者(诸如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逊、艾亨鲍姆、蒂尼亚科夫、巴赫金、普洛普、洛特曼、日尔蒙斯基、阿列克谢耶夫、康拉德等),几乎都是从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中发展而来。历史诗学是研究诗学意识发展和演变的人文学科,其核心方法之一是体裁研究。接着,沙伊塔诺夫教授运用体裁研究方法,比较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英语原文和俄语译文,探讨了诗歌的不可译性。在讲座结语部分,沙伊塔诺夫教授呼吁,要构建系统的比较诗学体系,各国学者必须加强交流合作,“只有依靠本族语者的帮助,才能真正正确地理解和阐释诗学”。

在与师生互动环节中,沙伊塔诺夫教授表达了对法国学派所谓“影响研究”的质疑。他认为如果用“影响”一词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对“被影响者”是一种歧视;因此,相比“影响”,“对话”一词是更好的选择。沙教授还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比较文学”可以是一种方法,亦可是一种文学形式;“比较文学”的重点不在于方法应用或形式问题,而在于文学比较是在同一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还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是否进行有效的文学对话和文化交流。最后,苏晖教授热情表达了对华中师大文学院与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历史语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与《文学问题》杂志之间增进未来合作的愿望和信心。此次讲座在轻松和谐的讨论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