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以《哈姆雷特》为镜,管窥东欧戏剧之奥妙,找寻“可感”与“不可感”两个世界的通道。9月24号晚六点半,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著名的保加利亚戏剧评论家卡丽娜·斯特凡诺娃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哈姆雷特》戏剧传播评论。文学院副教授、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炜出席讲座。
被称为“永远微笑的作家、童心未泯的学者”的卡丽娜博士是保加利亚索菲亚市国立戏剧与电影艺术学院戏剧批评教授。她曾两次出任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并曾多次受聘为欧盟委员会文化项目专家,有较为丰富的创作、表演实践经验。此次讲座,卡丽娜博士就旨在以《哈姆雷特》为镜,通过该剧的具有象征性的改编版及其传播来论说东欧戏剧潮流的发展。
“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特殊意义之年;欧洲戏剧家是戏剧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从哈姆雷特这面镜子可以窥见我们自身。”卡丽娜博士一开场便向大家阐释了她选择以《哈姆雷特》为讲座切入点的原因。她提到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里面有两个倾向性,其中一个是“对于时间无序状态”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欧洲剧作家的改编中更甚于哈姆雷特自身的两难境地的把握。此外,目前戏剧界存在有这样一个转向,即从关注外在物质向内在精神世界的转向。“《哈姆雷特》此剧体现了许多有关人类灵魂的东西,所以我们会把注意力往人类灵魂方面做转移,当然同时也不能忘记关注外部的冲突”。
《哈姆雷特》一直被人们所感知、描绘,它在东欧的政治戏剧趋势变化上显得更加的具体化。这一研究可以简·柯特所著《莎士比亚,我们的同代人》为出发点,另一重要的起点则是柯特与莎士比亚所共有的坚定信念,即不是戏剧反映生活,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就是一出戏”。卡丽娜博士强烈推荐阅读科特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都被看做连接我们所生活的可感世界与不可感知世界的通道,可视世界即我们常说的物质世界,不可视世界是精神世界。柯特强调他找到了进入这条通道的秘密入口或者密码。这也就是:准确指出环境强加在哈姆雷特身上的角色与他自身间的边界。这条边界的本质,尤其是它的宽度能折射出不同时代对《哈姆雷特》的解读的发展。边界越宽,对该剧的解读也越现代化。
在那已深入此地区基因之中的政治性和那玄理之间的往复跳跃,是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它被紧紧追随。尼克鲁修斯、考索诺瓦斯和斯皮纳三位东欧导演所指导的《哈姆雷特》则清晰勾勒出了二者在所谓“灵魂政治”的剧场中的交融。
卡丽娜博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讲起,通过几个东欧戏剧改编版的《哈姆雷特》片段播放,向大家介绍了该剧是如何被改编搬上舞台。在科特对《哈姆雷特》这一作品的阐释里,行动而不是思考成为了哈姆雷特的特质。“他只是想改变世界,只是活在行动中”。在二十世纪末期更重视的是哈姆雷特的思考,我们把这种戏剧称为“灵魂政治戏剧”。
对尼克鲁修斯而言,剧作家的才能显然比文本的因素更重要。他不希望人们通过演员的哭泣而是通过眼睛去理解。“他剧作就像情感剧理分析,有很强的象征性”。另一部Jan Klata所编制戏剧是一种对经典的转入和吻合。他把我们熟知词汇略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想只对词汇忠实,我只对它的精神忠实”。将布局放在造船厂,则更体现了他对经典的转入和整合。考索诺瓦斯导演的这个版本则将场景在放在更衣室,作品反映的是“灵魂的镜子”。捷克的导演斯皮纳所创作的《哈姆雷特》版本是卡丽娜博士最为喜爱的一部。这部作品里的空白非常的宽,哈姆雷特有非常强的反抗性,不仅仅反抗自己的角色,甚至拒绝出演。现代化的手法也很容易引起年轻一代的注意。而戏剧蒙太奇的手法,大胆但不唐突的风格同样受到了卡丽娜博士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