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劳瑞·雷米教授解释了四百年前出现的美国黑人奴隶歌曲是非裔美国诗歌的源头,这些歌曲的韵律、措辞、观点、修辞和主题开创了美国诗歌文本的标准,对后世的诗人及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她讲到黑人奴隶歌曲的创作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种族的。这种口头文学的传统是在黑人奴隶所处的美国南方种植园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奴隶们由于语言不通,只能在辛苦劳作中用歌曲来表达情感,同时辅以拍手等肢体动作来展示节奏。圣歌是奴隶歌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歌曲内容与圣经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同时也表达了黑奴对解放和幸福的追求,是运用双关和暗喻的典范。讲座中,劳瑞·雷米教授现场播放了两首黑人奴隶歌曲并加以分析讲解,让听众真切感受到歌曲的感染力,体会到美国黑人奴隶为争取自由而展现出来的智慧。
讲座的最后,听众就非裔美国诗歌的历史、美国黑人奴隶歌曲与圣经的关系等问题与劳瑞·雷米教授作进一步交流,收获的不仅仅是明确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更多的是进行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另外,中美诗歌诗学协会(CAAP)第五届年会将于今年11月11日至1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召开,作为会议的主办方,劳瑞·雷米教授热情欢迎大家前往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