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开幕式上,我校《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ICLA的荣誉主席、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的多萝西·菲戈瑞教授,塔尔图大学比较文学首席教授、会议主席居里·塔尔维特先后致辞,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宣读了耶鲁大学克劳德·劳森教授的贺信。塔尔图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玛吉特·苏特普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这次会议是自2004年聂珍钊教授倡导文学伦理学批评以来,《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第六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十多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此次会议安排了八场共计16位专家的大会主题发言,以及24个分会场的讨论。与会学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把文学伦理学批评推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聂珍钊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中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关键术语,提供了分析文本的新视角,着重探讨了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悲剧人物哈姆莱特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伦理禁忌以及伦理选择,对于他性格上的延宕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和解读,指出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伦理选择的悲剧,他的复仇面临着三个主要的伦理问题:首先,他必须承担起为生父复仇的重任;其次,他必须知道是否应该复仇;最后,他必须找到母亲是否参与到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阴谋中的真实证据。会议主席居里·塔尔维特在大会主题发言上就“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伦理文学批评”这一论题提出疑问: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自我中心实践是否有可能不断被文学共生-交流所取代,从而能够给我们的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伦理纬度,强化世界学术圈的人性的地位。文学院苏晖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分析了《第十二夜》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伦理错位、喜剧人物的伦理选择、喜剧创作主体的伦理选择等问题,指出女扮男装等手法的运用导致人物伦理身份错位因而产生喜剧性矛盾;面对喜剧矛盾,否定型和肯定型喜剧人物会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否定型喜剧形象追求无价值的东西,却又披着华丽而神圣的外表;肯定型喜剧形象追求真善美,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对手周旋,揭穿残暴者、伪善者的丑恶嘴脸。两类人物形象在对比对照中显示出各自的教诲价值。
美国乔治亚大学的多萝西·菲戈瑞教授、德国耶拿大学的沃夫冈·穆勒教授、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我校外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杨革新教授、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金冰教授、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的阿妮·莫芮娜教授、爱沙尼亚塔林大学的安妮丽·米克勒维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李昀教授等也在大会上做了相当精彩的主题发言。
大会闭幕式由青年长江学者尚必武教授主持。来自挪威的克努特·布莱恩希尔兹沃教授、德国的沃夫冈·穆勒教授、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韩国东国大学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金英敏均对这次大会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研讨会,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与会代表充分地展开了学术对话。会议结束后,大家仍然可以利用各种方式继续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命题。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苏晖教授在闭幕辞中指出,第六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欧洲的爱沙尼亚召开,并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100位代表与会,表明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较之于前面五届年会,此次会议发言选题领域和研究视角更加广泛,极大地拓展和加深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批评方法的实践。她相信2017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七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会为进一步加强各国学者的合作、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全球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