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7年12月8日,首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来自河南中原出版集团、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现代出版》、《江汉论坛》、《出版科学》的负责人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桂子山,共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如何办好以学报为代表的高校学术期刊。
“双一流”背景下期刊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蔡红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三夕主持。
蔡红生在讲话中指出,“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高校出版包括学报等学术期刊的出版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对于如何应对,他强调,其一,要顺应新技术变革的潮流,以“互联网+”的思维应对挑战;其二,要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开创学科建设和期刊出版新局面;其三,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国际化而不盲目追崇国际化。
范军表示,“双一流”建设为大学出版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坚实的基础。新的政策支撑,新的资源配置,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科研成果,无疑会成为大学出版的源头活水和发展动力。他认为,建设“双一流”的前提是中国特色,大学出版应当在中国特色上下功夫,突出思想引领与学术创新,做好主题出版和专业出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推动教育出版尤其是学术出版的融合发展,加快出版的现代转型。此外,“双一流”建设与一流的大学出版,都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突出思想引领与学术创新,做好主题出版和专业出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推动教育出版尤其是学术出版的融合发展,加快出版的现代转型。
文化传播不能忽视“人”的中心地位
文化传播学作为文化和传播的交叉学科,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曾建辉介绍,当前的文化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个主导路径:其一,基于文化维度的的传播学研究。侧重从文化层面介入,主要表现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研究领域,如传播思想、传播技巧、传播艺术等。其二,传播学理论框架下的文化研究。其路径是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目前很多冠以文化传播学“原理”、“概论”、“通论”的著作都是如此。
“文化传播活动是人为主体的活动,人是文化交流、互动、扩散的载体。但现在的文化传播学研究最大的弊端就是‘见物不见人’,只研究文化传播的过程、类型、演变、效果等,对‘人’的研究也停留在作为发出传播行为的有既定目的的传播者和作为市场的受众的框架中,忽视了‘人’作为文化传播现象中的中心地位。”曾建辉以出版文化和出版史研究为例阐释说,过去的研究集中于围绕出版物是如何编辑、如何复制、如何向公众传播的来进行研究,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政策、书籍制度、印刷材料、复制技术、书刊定价、人物机构等,都必须以“出版”为核心,发掘史料,分析问题,探寻出版活动自身的历史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于“编辑出版人”的研究也是在“进步模式”、“革命模式”的单线叙事下呈现,不能体现个人在出版这个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不过,曾建辉说表示,现在史学研究正在经历“恢复历史记忆”时期,相关历史人物相关的各种材料大量问世,这为开展“以人为本”的出版生活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研究出版人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等方面出发,解析他们的个人成就感、职业认同感、出版思想、经营理念等心理认知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与当时的出版文化乃至社会文化传播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践行高校学报“走出去”战略
随着学术出版的国际交流日益深入,学术出版市场逐渐开放,我国学术期刊迎接国际同行的冲击和挑战,积极“走出去”,由本土向国际化发展,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作为学术期刊主力军,我国高校学报应该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在传播‘中国学术好声音’中扮演重要角色。”《南昌大学学报》副编审陈世华认为,受制于内容的学术性和形式的规范化,高校学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不过,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其带来一些新的机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报走出去的战略策略,推进中国学术走出去,传播中国学术好声音,是当前高校学报面临的迫切任务。
陈世华表示,高校学报走出去是时代的要求。学报要坚持开放办刊、质量办刊、专业化办刊、市场化办刊、规范化办刊、网络化办刊,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地践行高校学报“走出去”战略。把握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平衡,融合传统精神和现代理念,协调好学术研究和编辑出版,创新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也要防范高校学报走出去战略中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和风险,并思考和建构相应的规避策略,保障效果最大化。
据悉,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华中学术》编辑部、《出版科学》和《现代出版》杂志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