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举办

 (通讯员:舒佳欣)11月24日上午,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隆重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副主席阎晶明,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晓玫,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朱训集,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肖伟池,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汉桥等领导出席。

 开幕式由我校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学者130余人共聚桂子山,参与本次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

 黄晓玫在致辞中对莅临桂子山的来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并向出席会议的刘醒龙先生表达由衷的敬意。她提到,我校与刘醒龙先生可谓渊源颇深,本次会议是继四年前“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刘醒龙文学创作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一次在桂子山召开的当代文学研究界的盛会。她希望通过今天这次大会能让这种缘分源远流长。愿华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能够借此机会更好地整合资源,圆满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

 肖伟池在致辞中对本次研讨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对刘醒龙先生表达敬意,评价刘醒龙先生作品含有深邃的思想、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刘醒龙先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把自己的创作扎根人民大地,关注百姓命运,反映人民心生声,激励人民前行。”

 作为一个一直近距离见证和观察刘醒龙先生作品的人士,李修文的发言表达了对刘醒龙的认识和敬意。他认为在新时期以来,刘醒龙先生总是能深入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以及在每一个时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与时代共谋上给出自己的答案。一路阅读刘醒龙的作品,他感觉看到了一个作家在打个人的战争,作家处于对小说艺术本体不断精进之中,他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不断创作给出的无数的生命的可能和艺术的可能。

 陈汉桥代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借“过节”和“过日子”的比方来描述刘醒龙先生获得茅盾文学奖以来的状态,认为其是在不断辛劳和付出汗水。这也就成就了后来的《黄冈秘卷》、《上上长江》等一批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有时代感、有责任感的新作品。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对刘醒龙近作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查量武汉市文化名片,也进一步巩固武汉文学的地位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为华师校友,朱训集表示华师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也有着灿烂久远的传统,从老一辈的王庆生、王先霈老师,到张永健、王又平教授,以及年轻一代批评家李遇春教授,华师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贡献卓著。本次会议重点讨论的刘醒龙作品《黄冈秘卷》《上上长江》《蟠虺》等就是近年来湖北文学的杰出代表。“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湖北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化、书写家国历史、塑造时代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成绩。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挖掘刘醒龙作品的精神和审美内涵,把握当代文学发展趋势,助推湖北文学更上层楼。”

 阎晶明从三点来评价刘醒龙的创作。首先是刘醒龙先生在得奖后没有松口气享受这种荣誉带来惬意,继续深入思考,持续创作。这种坚持小说本位的做法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称道。其次是刘醒龙先生努力追寻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消融了历史的线性的划分,为近年来历史与小说兴变提供了线索。第三是刘醒龙先生有明确的地方志的意识,其作品的荆楚文化意识非常强。但是作家在趋同性中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个性中也有对其他作家有很强的启示性,如此的出入和伸缩就是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

 据悉,本次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由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和中国新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施战军、王庆生、王先霈、陈美兰、於可训、朱寿桐、汪政、贺仲明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活动。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在闭幕式上发表了感谢词演讲。

 开幕式结束后,各位学者分主题发言,从刘醒龙先生近年作品的研讨入手,梳理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