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桂子山人文论坛第275-277期: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吴英成教授系列讲座

(通讯员:粟沁维)2019年11月19日至21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吴英成教授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三场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精彩讲座。三场讲座均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吴英成教授分别从“新加坡汉语教学”、“一带一路”以及“科学技术”三种视角对国际汉语教学事业进行分析与展望。文学院、语言研究所、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许多老师和同学参加了该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吴教授的讲座受到热烈欢迎,慕名前来的听众还有来自其他大学的老师和留学生。

吴英成教授(GOH Yeng Seng),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曾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先后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他成功地设计了南洋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汉语教学、全球汉语与汉语变体、汉英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华裔研究、教学科技应用等。

在11月19日下午的第一场讲座“新加坡汉语教学国际化发展道路:经验与启示”中,吴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新加坡的国情与语言景观。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受其特殊的地理与历史文化背景影响,新加坡政府将英语设定为官方工作语言,将华语、马来语与淡米尔语设定为三个官方族裔语言,于是形成了其国家层面上的双言制、学校层面上的双语制语言景观。之后,吴教授列出众多图表数据,指出现在新加坡的主导语(英语)对其华族社会影响巨大,华裔语言形态也从第一代移民的“华语单语人”逐渐变成第四代华裔的“英语单语人”。语言形态上的改变也显示了华裔自我身份认同的改变。新加坡华裔的自我身份认同渐渐从第一代的“落叶归根”型演变为“落地生根”型。吴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复兴,国际汉语教学事业既是中国人的事业,也是世界上所有与汉语有关的人的一项国际性事业。为此,他着重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为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做出的努力,如制定颇具特色的国际汉语教学硕士课程、打造国际汉语语言服务业等。

第二场讲座的主题是“‘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新战略”。吴教授认为,汉语正在逐渐成为世界语言,且汉语的全球化传播速度将与中国的复兴进程同步。他根据电台、网站、搜索引擎、软件、杂志、报纸、书籍等领域的统计数据,具体分析了全球汉语传播情况,由此引出与“一带一路”挂钩的国际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吴教授指出,发展国际汉语教学新战略,我们不仅需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新类型,如做本土化、语别化、国别化、族别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也要拓展国际汉语教学新战略,如开发汉语在线教育平台、进行本土化汉语教材研发、大力发展语言服务业以及发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实际需求的专业汉语。

11月21日下午吴教授做了“教学与科技整合:在线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的讲座。吴教授强调当今世界科技的颠覆性创新及其对于未来在线教育的影响。他从麦肯锡公司所提出的“数字化三股推动力”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数字化在线课程驱动力”的“三化”——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再中介化”;以共享经济管理模式、协力组合模式为代表的“分散化”;以数字化智能学习助理软件和一对一个人化学习解决方案为代表的“非物质化”。有了这三股驱动力,数字化在线课程也就有了“随时(anytime)”、“随地(anywhere)”以及“提供一对一个人化学习解决方案(one-to-one personalized learning solutions)”的独特优势。吴教授详细地介绍了他对于在线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课程研发情况。在座师生对吴教授提出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关注,现场互动频繁,讨论热烈。

这三天的讲座,场场爆满。吴教授的讲座,从海外汉语教育研究者、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诸多独特又富有远见的观点。吴老师的讲座充满学术的智慧,给予了青年师生学术上的启发;吴老师的讲座风趣幽默,中西融通,为从事国际汉语教育行业的青年学子们打开了不一样的国际化、科技化视野。就像吴教授在讲座中分享给大家的名言——“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so must we.(李光耀)”。作为新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从业者,我们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学知识,还要具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我们要努力抓住时代机遇,将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