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一部现代经典的诞生——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八十周年主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通讯员 彭志翔 向卉)11月2日晚,“一部现代经典的诞生——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八十周年”主题研讨会在利群书社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主办,文学院副教授严辉主持,出席的特邀嘉宾有著名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於可训教授,《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之子张安东先生,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黄炜教授。近百名文学爱好者到现场聆听。

此次主题研讨会旨在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八十周年,从历史、文学以及音乐的层面分析这部作品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的原因,并探讨它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活动开始前,文学院副院长李遇春教授致词。他认为由我校知名校友光未然创作歌词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跨界的艺术作品,集诗歌、音乐、戏剧于一体,集古典文化与现当代文化于一体,因而这部作品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并表示我校文学院有志于成为光未然文学研究的重镇。

武汉大学於可训教授首先发言,他以轻松幽默的语气活跃了现场气氛,简要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演出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在创作这部不朽经典时的艰辛,并从现代文学史和新诗发展史的高度对《黄河大合唱》的意义进行了阐发。

张安东先生从诗人之子的特殊身份,深情讲述了《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他谈到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自己对作品的深切喜爱。他认为,《黄河大合唱》代表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急存亡时刻的深刻忧虑和爱国情怀,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是特殊形势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写照。

而后,会场播放了诗人光未然1956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亲自吟诵的《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片段,彰显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张安东先生现场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完整版,其充沛的情感抒发,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西北民族大学黄炜教授从音乐的视角解读了这部经典,在谈及作品的创作历程和音乐建树时,她介绍了诗人在音乐上的前期准备和作曲家后期的磨合,并从专业角度赏析了《黄河大合唱》歌词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主持人严辉副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光未然文学研究的经历,对这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文学经典是在文学的历史中自然形成的,它是人民的选择,《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现代经典。她还对《黄河大合唱》歌词艺术中的传统因子与现代品格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研讨会的最后,现场观众就诗人的日常生活,诗人对作品的评价等问题向嘉宾提问,气氛热烈。整个活动历时两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