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赴文学院讲学

2019年9月20日上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赴文学院讲学,主题为“中古文学系统观照刍议”。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李遇春教授主持,古代文学、古典文献等学科的林岩、李程、石超、苏小露等老师以及我们本硕博学生聆听了这次讲座。

5C26F

陈引驰教授谈到,近年来,他对中古文学研究方法、观念进行了重新思考。他尝试以其所谓“轴心时代”的构想来重新定位中古文学。他提出古代文学的三个轴心时期是先秦传统、唐宋转型、近代新变。中古作为前两个时期的中间阶段,是学界应该重加考量的。

4D972

陈教授进而详细地谈到中古文学的特征及走向。陈教授指出,中古文学在六个方面完成了变化:第一,贵族社会的转型变迁。他说,中古贵族实际上是重构的贵族。春秋时期贵族体制崩溃以后,走向了西汉的平民政权。至东汉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贵族社会,他们凝聚了独特的经济基础、政治势力、文化优势。这套贵族体系在六朝充分发展,到唐代逐步消亡。科举制的出现便是贵族社会瓦解的一种表现。只有从贵族这一角度重新出发,才能全面地理解中古社会、文学的发展变化。第二,由学问向才性的转变。中古的变动牵涉知识和天才的问题,中古文学的特征某种意义上恰可概括为学问到才性的变化。六朝人重学问,他们累世皓首穷经,是代际的传递与积累。才性则是个人的。六朝的文人多为贵族,这也是一种家族式影响的结果,是学问积累的一种表现。第三,文人精神世界的开合。与社会转型、文人身份紧密相关的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开合。知识的下移、东汉经学解体,导致了思想趋向的多元化。因此,理解中古兴衰,需要从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入手。第四,抄本形态与文本阐释。中古文本形态的存在方式是抄本,存在变动性与不确定性,文字、篇章都在变化。面对中古文本,我们需要发现内在文脉,体会书写成规和通则。如,骈文和山水诗都有特定的书写范型,我们必须在特定的形态中,才能真正理解那时诗文的内涵。第五,文字与音乐的分离。中古文本开始脱离音乐,赋就是脱离音乐之后最早独立的文学样式,怎么理解文与乐的分离,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界进一步思考。第六,核心文类由赋转向诗。六朝文体相互交替,在研究中,学界一定要注重发掘不同文体之间的轮替,考察文体的升降,这样或能开拓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全新格局。

陈引驰教授还提到,从事文学研究,一定要有对全局、对人类、对世界的关怀精神。人文学科不是解决可操作性的问题,而是培养博大的关怀意识。学者只有葆有这种关怀意识,才能真正触及、跟进、解决学科问题、学术问题。

63D8B

讲座尾声,有教师、同学围绕如何理解佛教文学、如何解读中古文献等问题向陈引驰教授求教,陈引驰教授一一作答并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李遇春副院长进行总结,他分享了自己的体悟,谈及陈引驰教授的讲座对他从事近代文学研究、新时期旧体诗研究的启发。

专家简介: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主要研究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古典诗学等。著有《庄学文艺观研究》《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中古文学与佛教》《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乱世的心智》《彼岸与此境》等,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曹寅与康熙》《文学、政治与理论》《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