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报告会召开

3月23日上午,我中心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召开。


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中国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写作协会会长於可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程光炜,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郜元宝,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本朝,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何锡章,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王兆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泽龙等11位专家评审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李遇春,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坤尧,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仁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孙述学等7位课题组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 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友康、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吴海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朱庆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秦伟等10余名校内外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共同参加。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宏达主持。

6E658

会议开始,刘宏达先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与来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随后,彭南生致辞,他首先向在座的嘉宾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概况,他特别强调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近几年来取得的成就及文学院的深厚底蕴,为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接着,他指出,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建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因此,对旧体诗词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响应了当前党中央的号召,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彭南生表示李遇春的研究课题符合时代潮流,学校将给予大力支持。彭南生致辞结束后,与会专家与代表合影留念。

下半场会议开始,课题组首席专家李遇春教授报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李遇春说明他选择“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撰与研究及数据库”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接着,他从项目的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陈述。他特别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史料价值并将旧体诗词的研究分为了五个时期:1912年至1931年为第一个时期,叙述民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旧体诗词;1931年至1949年为第二个时期,叙述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体诗词;1949年至1976年为第三个时期,1976年至1999年位第四个时期,1999年网络文学正式诞生;1999年至今为第五个时期,是新时代文学时期。关于旧体诗词数据库的建设,他的构想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数据库,从时间层、空间层、传播层进行立体构建。尤其是域外汉诗与内地汉诗的交流应该得到重视。


李遇春报告完毕后,专家组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作了高度肯定,认为本项目的预期成果有可能成为经典之作,并提出相关建议。首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课题打破了现当代文学史固有的观念性框架,能够在现代文学视野内与古代文学形成一个参照系,给现当代研究者重新观照作家、作品,评价文学史提供重要借鉴。其次,专家们认为本课题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通过对文学史料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筛选、编纂,呈现出大量被遮蔽的文学史图景。再次,本课题在建构“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的概念上,既借鉴了已有的现代文学观念,也发现了旧体诗词本身的文学自主性。最后,专家们肯定了课题在数据库建设上的重要价值,预期成果值得期待。同时,与会评审专家也提出了审慎把握编年史入选对象,注重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平衡等相关建议。

评审组组长张福贵教授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总结,认为本课题通过旧体诗词研究打破了目前的学科壁垒并开拓了学术新空间,通过还原旧体诗词历史现场,辐射了大文学与大历史的变迁问题,最终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并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本课题在后续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旧体诗词史料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审视与思考。

46DDA

最终,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新颖,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同意开题报告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方案,并形成了研究建议书。社科处处长刘宏达做了总结发言,课题组首席专家李遇春教授做答谢,对与会专家的光临指导和文学院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78B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