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蒋述卓教授率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团队来我院交流

(通讯员:徐敏)2018年12月28日上午,在料峭的寒冬里,我院文艺学学科欣喜地迎来了来自远方的故友——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双方在文学院三楼院会议室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交流,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就本科生教学、硕博士培养、学科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和学科交流等方面充分分享了双方的经验与思考,对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文艺学学科发展进行了展望。文艺学学科胡亚敏教授主持了两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文学院院长刘云教授出席并全程听取了大家的发言,文艺学学科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

  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同我院一样,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根基。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点之一。1989年在全国率先招收港澳台及海外兼读研究生。1993年领衔创建了华南地区第一个文艺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同年,被国务院侨办确立为部级重点学科。1995、1998、2003、2007年先后四次被批准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1997、2002年两次被列为暨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2007年6月,以学科学术梯队为主组建的“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被遴选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8月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注重科研和团队建设的同时,也在本科教学方面倾注了相当心力,近年来日益显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本科课程“文学概论”早在2006年就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底, “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项目获批暨南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立项。2018年,“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与我院文艺学学科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形成了深厚的友谊。此次交流由该学科带头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亲自带队,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闫月珍教授、中文系主任朱巧云副教授、教研室主任郑焕钊博士等一行8人,可说是派出了囊括老中青三代的强劲梯队。我院文艺学学科也在会前进行了 充分准备。交流伊始,胡亚敏教授首先回顾了我院文艺学学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们多年来一贯坚持“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学科全体教师不论岗位如何,都始终把培养一流人才生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文艺学2000年拿到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03年获批国家首批精品课程,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3年获批国家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获批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都与这一理念与坚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云院长对此表示了肯定与赞赏,并代表文学院热情欢迎暨南大学文艺学团队此次的到访。接下来,黄念然教授就自己在研究生培养中将学科特色与学生个体的现实发展相结合、将文学批评的前沿性与信息化传播途径相结合的探索进行了介绍;徐敏教授介绍了近年来文艺学学科在本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不同形态的数字化课程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空间的经验;魏天无教授比较了两学科不同的课程设置,凸显了我院对本科教学的重视;韩军老师从台湾师大慕课“文学批评”的建设入手,分享了团队在慕课资源提升方面所做的探索;万娜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介绍了青年教师如何尽快融入团队,在为团队服务的过程中收获自身的成长……暨南大学文艺学团队的老师们时而颔首微笑,时而插话交流,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双方的交流渐入佳境。

883BD

  在充分了解了华师文艺学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经验后,蒋述卓教授首先代表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表示了由衷感谢。他说,此次率团队访问是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在强化自身特色的同时,努力吸收全国同行先进经验的一次尝试,此前已先后访问过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是他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也带给他们许多启迪与惊喜。他热情赞扬了我院文艺学学科在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学改革方面的突出成绩,并就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在硕、博士生培养方面瞄准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培养方式改革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闫月珍教授、朱巧云老师、刘惠明老师、郑焕钊老师等也分别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我院文艺学学科的老师们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102FE

  不知不觉间,一个上午的时间已悄然而逝,两校文艺学专业的老师们2018岁末的学科交流即将结束。蒋述卓教授代表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向胡亚敏教授赠送了该学科今年编纂的教学 、科研论文集,胡亚敏教授也向暨南大学回赠了我院教学研究论文集。在依依不舍的氛围中,双方共同表示,将在今后继续延续这种友好而富有深度的交流,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中不断探索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文艺学学科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