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审美及文论基本问题研究” 青年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通讯员:李训12月1日,“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审美及文论基本问题研究”青年学术工作坊在武汉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主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1所在汉高校的青年学者以及特邀嘉宾——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和朱庆海书记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成员王海龙主持。在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朱庆海老师和胡亚敏教授分别致辞。朱庆海书记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表示了对文艺学学科学术活动的支持,鼓励不同高校的学者多多交流。胡亚敏教授则谈到自己的两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并且表示研究马克思的路还很长,胡亚敏教授强调,参与会议的青年学者是学界未来的希望,要多进行交流和融合。

本次青年学术工作坊共分为三个分会场,第一分会场的11个青年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论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包括“毛泽东与阿尔都塞论生产关系首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等10个重大话题,具体流程包括主持人提词、论文内容报告、评议人评议,其他学者提问、论文作者予以回应等五个环节。

第二分会场的10位青年学者围绕“论钱锺书的文学语言传达观”、“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型”等11个论题展开热烈讨论。在第二分会场会议的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阎伟老师做出总结,对每一位老师的发言进行深刻点评的同时,谈到了参加青年学术会议的收获,鼓励青年学者继续努力,为学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三分会场的12个青年学者则围绕“政治批判的反思与重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营造法式》礼法制度文化”等12个重大议题展开讨论。

三个分会场共37位青年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审美及文论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和活力。

此次青年学术工作坊的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王海龙老师主持。首先由武汉大学的贺念老师、欧阳霄老师和李松老师分别对所在分会场的小组讨论进行了全面精炼的总结和评议。最后,王海龙向与会同仁汇报了所在团队筹备会议的相关情况,以及本次会议开展的整体情况和个人观感所得,并再次对拨冗来参加会议的各位同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本次活动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此次青年学术工作坊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相联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跨学科学术交流,这也是此次青年学术工作坊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