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首届“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成团及《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新书发布

(通讯员:朱子悦 王珂悦)10月31日上午,第一届“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成团及《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新书发布捐赠仪式在杜鹃广场光未然塑像前顺利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鸿飞,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朱庆海,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徐福刚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的后人等领导、老师莅临现场。 

  为传承文学院院友光未然以《黄河大合唱》经典作品演绎的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文学院于2020年10月19日启动了第一届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组建工作。在成团及新书发布捐赠仪式上,《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次子张安东先生向文学院“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授旗。

  在重要历史地标杜鹃广场光未然雕塑脚下,于光未然先辈诞辰107周年之际,逢《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新书发布暨捐赠仪式隆重举行时,第一届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进行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学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传承《黄河大合唱》演绎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萤烛之光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学院“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在父辈的嘱托下正式成立,通过立足学校、辐射校外开展宣讲,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成为加快文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和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的磅礴动力。


 

 

 仪式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合唱《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中拉开序幕,恍惚可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犹记大好河山被敌寇践踏的屈辱历史,无数中华人民义愤填膺。在《黄水谣》激昂的余韵中,全体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首先由副校长李鸿飞代表华中师范大学,代表校友总会,对成团活动的举办、对《永远的“黄河大合唱”》一书的出版发行致辞。他指出,这是一场生动鲜活的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是一次文学艺术的学术研究盛会,是一次紧密契合时代的经典文化传承。华中师范大学将成立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在青年学子中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黄河精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的指示。第一届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的成立,是我校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具体行动之一,是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四史”教育的具体落实。最后,副校长李鸿飞对于嘉宾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

 “当看到经历过创伤的武汉人重新露出笑容,我很感动,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值得致敬。”《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次子张安东说道,“很荣幸回到父辈学习成长的地方,7年前在这里举行了雕塑揭幕仪式,11月1日是光未然先辈诞辰107周年,《黄河大合唱》传唱近81年,漫长的时间铸就了黄河大合唱精神。在《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出版二十余年后,在各界的期待下,新书《永远的“黄河大合唱”》出版了,这是一部展现后辈学者全新思考研究的作品,是历史人文精神的所在。”“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将承接光未然先辈们的黄河精神,贯彻新时代文化,成为时代精神的中流砥柱。

  随后,李鸿飞副校长、张安东先生为新书《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揭幕,黄炜女士向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刘宝卿馆长颁发捐赠证书并合影留念。同时,主编黄炜女士从“纵、横、深”三个角度对于新书进行了介绍。经历时代的变迁,《黄河大合唱》已经生长在普通百姓心里,它不仅仅是音乐上的里程碑,更远超出文学、音乐范畴,涵盖经济、政治等多维度。该书集合相关研究论文、散文三十多篇,并继续对作品做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黄河大合唱》已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经典,中国人民有责任有义务进行代代传承。重温《黄河大合唱》,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文学院学生积极与张安东先生、黄炜女士、严辉副教授等主编团队成员进行互动,针对学生的问题,如“‘光未然’笔名含义”“光未然先辈人生经历”“书中背后的故事”等进行了积极解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仔细阅读书籍,同时进行授书签名。

  八十载黄河精神传承,新四史家国渊源纵深。时光跨越80年,《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符号。光未然同志作为我校的杰出校友,深刻体现了华中师范大学“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同时也为华师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活动结束后,文学院“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2020级成员樊艳雅说:“这次活动举办的非常盛大,邀请到如此优秀的团队,带来了震撼人心的作品,更使我明白了身为光未然自信宣讲团的一员,我们的责任之重大,铭记光辉历史,赓续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