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第二届青年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通讯员 马志明 李远)11月15日,“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审美及文论基本问题研究”第二届青年学术工作坊在武汉顺利举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汉高校的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我中心主任胡亚敏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胡亚敏教授介绍了一流学科目前六支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情况,谈到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人生经历,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始终秉持马克思对人的尊严和公平价值的追求,在文艺研究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问题意识,扎实读书,深耕探索。青年学者是学界未来的希望,要多进行交流和融合,在学术上要时刻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胡亚敏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分为两组四轮,每一轮由青年学者进行报告,再由评议人做出评议。

在第一组第一轮中,讨论的话题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付林鹏的《<乐记>与儒家乐政的学理建构》、武汉大学郎廷建的《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元思考——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考察》、华中师范大学万娜的《“工作日”、日常生活与资本逻辑》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王晶的《论柯亨对平等自由主义者的批判》等。这一组讨论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重返经典文本的研究定力和慧力,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穿梭的理论张力。第二轮讨论的话题包括华中师范大学颜芳的《中苏文艺理论中的“民族形式”辨析》、武汉大学周可的《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洪智的《遮蔽与解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的当代考辩》等。与第一轮相比,本轮讨论更加侧重在历史层面探寻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特色,从关键问题着眼勾连经典与当代,贯穿西方与东方。

第二小组第一轮讨论的话题包括武汉大学李松的《文学理论教材书写的莫斯科-延安-北京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刘涛的《论钱锺书对传统考据学的继承》、华中师范大学李远的《放逐与重塑:论“力”与文学的关系》等。这一轮讨论突出了具体问题和理论渊源的关系,彰显青年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蓬勃的理论勇气。第二轮讨论的话题包括武汉大学刘春阳的《艺术理论知识学建构中的三个问题》、武汉大学朱俐俐的《汉字之美的符号学观照》、武汉大学盛福刚的《试论<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借鉴与超越》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王海龙的《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中的时间维度探究》等。本轮讨论的特点在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视角之新锐,对经典话题的讨论能够常议常新。

讨论中,各位青年学者诚恳交流,畅所欲言,依学背景取长补短,因研究兴趣相近相亲,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相联系,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跨学科学术交流,碰撞出不少学术思想的灵感火花,勾勒出可进一步探索的研究路径雏形。第二届“交叉与融合”青年工作坊的收获正在于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发轫也正在于此。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万娜代表团队向与会同仁汇报了此次工作坊的筹备情况,并再次对拨冗参会的各位青年同仁表达了由衷感谢。青年学术工作坊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