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宋时雨)11月28日,“重铸经典: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及其当代拓展”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在湖北文理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北省文艺学学会主办,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襄阳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作为省文艺学学会的驻会单位,我院文艺学学科部分教师与研究生共赴襄阳,同来自全省二十多所高校的近八十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及其当代拓展的相关学术问题。
开幕式由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李定清主持。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伦钊致欢迎辞,他表示在疫情下全国线下学术活动受到影响,此次学会的召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并代表校方对省文艺学学会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湖北省文艺学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代表学会致辞。她首先向东道主院校的会务接待表示感谢,并指出此次会议主要针对文艺理论科研、教学方面的基本问题进行研讨,力求在反思中继续前行。胡亚敏结合自身研究体会,围绕文学反映论、语言本体论与实践论三个主题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反思。襄阳市文联机关党总支副书记祁云代表襄阳文学艺术界对此次大会召开表示欢迎与祝贺,介绍了近年来襄阳市取得的文学艺术奖项成果。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刘群代表承办方对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发展近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开幕式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大会发言由彭修银教授、吴艳教授主持和点评。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的八位学者作大会发言。各位老师的发言论题紧密结合“后疫情”下的时代特征,聚焦当代热点,体现现实关照,同时不忘经典理论的反思探索,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他们或从中国文论的滥觞处出发,思考其经学范式的阐释路径的现象;或立足鲁迅《野草》文本,探索了精神分析视域下作品的治疗功能;或以他性意识、主体边界、完成性等层面切入,探析了巴赫金表述诗学的相关论题等。我院张玉能教授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的背景,系统阐释了新时期“文学价值论”的传播与文学观念的变化。我院颜芳副教授以中苏文艺理论中“民族形式”命题入手,分享了其对“经典重铸”与民族形式的再思考。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张玉能、李建中、李展、黄晓华针对新时期“经史子集”与哲学社会科学分类、新时代下新闻与文学文体自主性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吴艳教授结合八位老师的分享内容分别进行了点评,她指出学会为各位学者提供了争鸣与求索的平台,尤其对于青年学者是一个可贵的开端。
下午,与会学者先分小组进行讨论,从多个维度对如今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当代发展进行反思与争鸣,展现了极强的时代精神与开阔的学术视野。各小组代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高文强、阎伟教授针对第一小组进行主持与评议,刘月新、罗勋章教授针对第二小组进行主持与评议。大会闭幕式由李建中教授主持,李建中指出此次大会有“三跨”:年龄跨度大、研究领域跨度大、思维跨度大,体现了文艺学学会兼容并蓄,不断向前的发展态势。阎伟教授、我院李远博士分别代表两个小组作了总结发言。随后,李定清书记发表闭幕词,系统总结了本次年会,他认为本次的亮点在于形式上有突破,线上线下相结合,但不变的是成员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同时对年轻学者提出期盼与鼓励。下届年会承办单位湖北民族大学何荣誉副教授表示将举全院之力,将下一次年会切实办好。最后,两届承办单位代表进行了交接仪式,主持人宣布大会闭幕。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上半年的疫情冲击,文艺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依然能够顺利举办,再次凸显出本次活动的来之不易。更加可贵的是,学会成员们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依然勤奋耕耘,尤其是关注到了疫情后出现的文艺新现象、新问题,这种经世致用、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弥足珍贵,使文艺学学科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