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11月29日,“2020年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暨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研究》及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协办,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介绍了本届年会的特殊背景和大会主题,并指出,本届年会体现了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作为全国首家省级外国文学学会的优良传统、呼应了当今中国建设发展的时代主题,本届年会的召开将开启湖北省外国文学研究的新征程。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厚丰致开幕词。陈书记指出,本届湖北省外国文学年会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一次省内外国文学的盛会,会议主题及时回应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陈书记祝愿会议坚持文化自信,开创外国文学研究新局,彰显中国学术的影响力。
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心副主任苏晖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中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成绩,认为全省外国文学科研立项、成果发表稳步增加,文学伦理学批评成绩斐然,族裔文学研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区域文学、诗歌诗学和东方文学研究特色更加鲜明,儿童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希望全省外国文学界在新文科精神的引领下,老中青学者相互帮扶,共同创造湖北省外国文学研究的新繁荣。
我校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作了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报告,就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目的详细进行了详细解释,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正是基于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伦理学、哲学学科知识,构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聂教授的发言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蔡圣勤教授做了题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与新文科建设的融合趋势”的大会发言。他认为,在"复合型""融通性"成为新文科的人才培养的趋势之始,分类分层次设置学科体系,设定分类评价体系尤其重要。新文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目标要求,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形成中国学派、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范例。
武汉大学文学院张箭飞教授作了题为“文学史叙事转向:从《西方正典》到《欧洲文学史:西方与世界》”的报告。张教授基于三十多年的外国文学史教学经验和学术观察,特别是基于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和国学班的外国文学史教学经验,解剖了不同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对外国文学史教学内容与方案的重组和再设计案例,阐述了不同的史学观点对文学史叙事路径的影响。
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涂险峰致闭幕辞。他从新文科的属性、新文科与历史传承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解,指出各位专家的发言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寄语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灿若朝晖、持久光明。
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刘久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红教授分别主持各个阶段的发言,并为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俄宪教授主持了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