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戴安妮)2020年12月9日上午,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爱平老师,通过线上渠道开展了题为“叙事声音与心智游戏:《我弥留之际》与《微暗的火》的认知研究”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的杨建教授和刘兮颖教授主持,杜娟副教授及本学科的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在哈佛大学取得了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对美国文学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他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张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认知文学研究这一研究方法,然后从认知视角出发,对《我弥留之际》进行了细致、独特的诠释。认知文学研究扬弃了后现代主义文论,着眼于人物无意识的复杂心理活动,并由此解释人物的行为;因此,它十分契合《我弥留之际》叙事结构分散而精妙、精准把握人物心理的特点。张教授分别对主要叙述者达尔和“弥留之际”的叙述者艾迪进行了认知视角解读,总结了他们各自的叙事特点,通过具象化的认知信号分析了达尔多疑、焦虑与艾迪压抑、矛盾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我弥留之际》高超的叙事水准与立体的人物塑造,并强调了读者积极参与叙事进程的重要性。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教授继续以认知文学研究方法解读了《微暗的火》。张教授首先概述了纳博科夫的创作与文学观、联系莎士比亚的创作对该作进行了题解,然后从主题、叙事结构与方法、人物身心活动的认知信号以及读者的多样化解读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了这部小说,揭示了《微暗的火》作为纳博科夫自传性解谜游戏的特点。最后,张教授援引认知文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丽莎·詹赛恩的论述,点明了以认知文学研究方法研究小说的要义所在:通过深度参与小说的叙事进程来深刻理解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全身心加入作者的心智游戏。
最后,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张教授也耐心解答了如《我弥留之际》的题解与原型、文学研究中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沟壑、心理叙事研究与与认知叙事研究的关系这些问题,肯定了同学对《我弥留之际》与神话的联想,向同学们介绍了当下在文学研究对象多元化方面的尝试,并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严谨的评述与区分。除此以外,张教授还与杨建老师共同介绍了认知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同学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寄予期望。在这场充实又精彩的讲座中,张教授富有前瞻性的思路与扎实细致的文本分析相得益彰,与会师生都受益匪浅,热切期待着张教授的下一场讲座。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