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马草原)2020年12月17日上午,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爱平老师,通过腾讯会议线上渠道做了一场题为“相互表述型叙事的多重功能:卡夫卡《审判》与莫言《酒国》之间的比较”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心副主任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刘兮颖教授、杜娟副教授、刘云飞老师及本学科的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张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国文学研究,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数十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此次讲座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张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其次介绍了小说的一般叙事构成、技巧和效果,最后重点阐述了小说的叙事模式,分别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以及相互表述型叙事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其中张教授特别指出第二人称叙事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它可以容纳多方面的叙述层次;而相互表述型叙事模式则是综合运用了多种相互作用的叙事模式,卡夫卡的《审判》和莫言的《酒国》正是其中的代表。在讲座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张教授分别对这两部经典小说中相互表述型叙事的多重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
关于卡夫卡的《审判》,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谈到小说的背景、主题和叙事结构。接着详细分析了相互表述型叙事在小说中的具体展开方式:多重叙事声音的交融,包括全知叙述、旁白、对话等,以及这种叙事模式对于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内心揭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这种叙事模式使小说具有非理性等修辞效果。关于莫言的《酒国》,张教授首先探讨了莫言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接着指出“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地域的文化隐喻。张教授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相互表述型叙事的结构:四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并于第十章汇合。这种多线索的叙事结构不仅揭示了多重主题,而且讽刺了官僚主义体制,更是对中外文学中怪诞与滑稽传统的遥相呼应。最后,张教授分享了三条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基本教研技巧:第一是选择多个可行的主题,第二是大胆提出论题和理论依据,第三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研究。
最后,苏晖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评价道,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张教授将各种理论娴熟运用于文本的分析之中,给予我们极大启发。在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纷纷提出问题。张教授就"Inter-Voiced Narrative"的翻译及其内涵、空间叙事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互动小说等新型小说文体能否拓展叙事学的发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而细致的回答。在这场精彩讲座中,张教授清晰开阔的理论思路、扎实细致的文本分析,使与会师生受益匪浅。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