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为了克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内外学术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在桂子山上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心精心筹划了“后疫情时代的汉语国际教育传播”系列在线论坛,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在线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0年9月29日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吴英成(GOH Yeng Seng)教授应邀作为该系列在线论坛的首位演讲嘉宾,做了“游走于东西方之间:我的汉语语言学与教学研究历程”的学术报告。
吴老师首先以国外某大学对一位中国留学生的语言学博士论文考评过程为例,指出东西方语言学研究范式、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东方的语言学研究强调引经据典与师承,西方的语言学研究则“勇质疑、重推理、讲原创”。吴老师本人的求学与科研工作,不仅幸运地得到了海峡两岸多位优秀语言学家的教育和鼓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长期支持,还受益于英国、美国多位语言学家的启迪。吴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的青年师生应保持广博与专精的平衡;国际汉语教学应走向汉语研究现代化,主动融合教育信息技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语言教学服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师生应大量阅读英语语言学原著,借鉴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提高批评分析的意识,勇于提出“一家之言”,应自觉掌握“东方”和“西方”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努力做到中外交融。
吴老师的直播演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三百多位校内外师生参加了本次在线讲座,其中还包括多所境外大学的听众。多位国内外听众积极提问,吴老师在线上进行了耐心的解答。首场线上学术报告结束后,许多研究生、本科生反映:吴老师的报告观点新颖而独特,对自己未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启发很大,希望将来能持续举办此类活动,开拓学术视野,加强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