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多语制与身份认同:“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第三场活动成功举办

(通讯员:王柯 王冰清)2020年10月22日下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iPGCE项目主任、博士生导师赛斌·利特(Dr. Sabine Little)应邀在线举办了“多语制与身份认同”(Multilingualism and Identity)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系列活动的第3场,讲座由文学院教师肖俊敏博士主持。

1:讲座开场

利特博士长期致力于传承语(Heritage Language)教育和传承语学习者身份认同(identity)方面的研究。讲座伊始,她先为大家梳理了诸如传承语”、“身份认同投资”(investment)、社会和文化资本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等语言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随后,她以姑祖母的花瓶”(Great aunt Edna's vase)这一意象作比,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在家庭内部传承的特征。在她看来,传承语就像这只姑祖母离世时留下的花瓶一样,虽是老一辈心爱的物品,也想传递给下一辈,但却无法控制下一辈对其作出的反应:是发自内心视之如珍宝,还是排斥抵抗弃之如敝屣,是因看重情感纽带将其留作念想,还是如鸡肋般不弃却也不用?这些可能的场景对我们看待孩子在多语环境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紧接着,利特博士根据自己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个传承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概念框架。以实用(Pragmatic——情感(Emotional)”为横轴,以核心(Essential——边缘(Peripheral)”为纵轴,她将学习传承语的目的划分为四种,并以象限的方式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这其中利特博士最感兴趣的就是“将传承语与情感健康联系在一起”(heritage language as emotional well-being),这一独特的视角将传承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乎精神幸福的高度,也为我们研究传承语教育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2:传承语身份认同概念框架(出自Sabine, 2020

此外,利特博士还介绍了语言肖像”(language portrait)这一研究工具。语言肖像语言少数族裔学生重组为多语种学生,凸显了语言作为社会和文化资本的地位,也使多语性变得可视化。利特博士认为语言肖像的运用在帮助孩子表达语言和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使老师能够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全部语言资源,并让研究者能真切地站在孩子的视角,以一种充满童趣的方式重新审视传承语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3:“语言肖像”运用于传承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

利特博士的讲座内容对听众们有很大启发,部分听众在讨论室内频频发布自己的即时感想。讲座结束后,她专门留出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与大家积极互动,对于听众们提出的十几个问题,如传承语学习和传承语身份认同发展是否存在关键期如何平衡传承语教育和社会主流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都耐心进行了回答。

本次讲座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如下:

在这个国际人口流动频繁,跨国、跨民族、跨种族婚姻日益普遍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汉语学习者也可能是一种或多种传承语的学习者,如何调动起他们多元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优势,帮助其更好地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文化,值得我们在未来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