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吴容梅、李欣)2020年10月29日下午,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中心教师精心筹办的“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系列在线论坛第四场顺利举办。英国伦敦理启蒙大学教授、现代语言中心主任、欧洲汉语教学协会副会长张新生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做了“英国的汉语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副教授李炜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张教授的讲座首先主要就21世纪以来的英国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张教授为大家梳理了汉语作为外语在英国自19世纪初期直至21世纪以来的教学发展历史,从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到2000年以来的大学公共语言课程、中小学汉语外语及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教学在英国发展有着悠久历史。张教授尤其重点介绍了英国近二十年的汉语外语教学情况。接着,张教授以汉语教材为例,对英国汉语外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张教授在细致辨析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育等概念和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国际汉语”的特点是形式趋于多元化并高度本土化,本土化的汉语外语教育是国际汉语目标实现之途径,并具体介绍了英国具有代表性的“交际应用 + 语言对比 + 文化意识”的教学模式,并对本土型教材和推广型教材的异同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步步高中文》四册作为代表重点分析了英国汉语教学本土型教材的特色。最后,张教授对英国汉语外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张新生教授的讲座使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听众们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他耐心解答了大家在线上的热情提问,对于“部分能力”、“国际中文教育”等概念和提法、“在线汉语教学的教学资源”等问题,张教授都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本次关于“英国的汉语教学与发展”的讲座是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汉语应如何发展”的又一次积极探讨和理性分析,也是对“当前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状况如何”的英国回答。张老师的报告无论是对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是对于一线汉语教师都有诸多启示意义,也让我们对国际汉语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