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汪道霞)2020年11月26日下午两点半,“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系列在线论坛的第五场——“新时期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挑战和应对”在腾讯会议准时召开。本次讲座邀请了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祖晓梅教授主讲,由我院廖继莉老师主持,青年学术团队的李炜老师、余一骄老师、陆方喆老师也在线参与了本次讲座。讲座通过分析疫情后国际热点问题和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文化交际的案例来阐明新时期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海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在祖晓梅教授精彩的报告中,踊跃互动,问题不断刷屏,实现了一场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祖晓梅教授首先着眼于大局,宏观概述了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指出中国与西方的分歧更深层面上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体系的差异所致。她通过影片《美国工厂》《木兰》以及各类热点事件,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伦理、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祖教授特别强调,跨文化交际重在人与人交往的层面,而不是文化传播的层面,这也是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生密切相关的部分。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错综复杂,祖教授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起作用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引发跨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身份也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你是谁,你怎么看你自己,别人怎么看你,当自塑的文化身份和他塑的文化身份存在差异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与偏见,还可能引发冲突,跨文化交际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过去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媒体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祖教授认为,大众传媒是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重要来源之一,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误解和偏见与媒体的报道,尤其是负面报道相关。她还指出我们要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因为人们乐于从朋友圈、Facebook等各种社交网络获取爆炸式的信息,这会影响我们观点的形成,会导致我们更容易形成某种刻板印象或是偏见。
既然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复杂,价值观冲突无处不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祖教授认为,我们不能消极逃避,不能不与其他国家交流,而要考虑从个人的层面,我们能做些什么去改变这种局面。
祖教授指出,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核。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要体现文化自信,讲究“和而不同”,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尊重和宽容文化的差异。此外,祖教授还指出,我们在表现爱国主义的同时也要避免民族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不能用自己文化价值观的框架和理念去要求别人,要避免对抗的、情绪化的方式,而是平和、理性地讨论问题、进行交际,培养共情的态度和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接触和交流。
祖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后疫情时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积极应对新的国际和时代形势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和方向性的思路,无论是对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是对于一线汉语教师都有诸多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