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召开 聚焦出版学与文化传播学建设

2020126日,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主办,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研究》《华中学术》(集刊)《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现代出版》《中国出版史研究》《印刷文化》《新闻与传播评论》《河南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等杂志协办。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曾巍介绍出席嘉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炜主持开幕式。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们与会,围绕出版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展开了深入研讨。

第一阶段的综合性报告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三夕主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吴永贵、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鹏飞作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以《新知识生产范式下的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为题作报告。他从新知识生产范式的兴起、从新知识生产范式看出版学学科体系、用新知识生产理论再造出版学学科体系等角度阐释他的研究,并提出用新知识生产论再造出版学学科体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强表示,我国的出版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当前出版教育形成了本硕博均有的教育体系,但是仍然呈现喜忧参半的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社会责疑与生源吸引力下降、培养质量不稳定、就业压力大、边界模糊等。针对这些问题,他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出版专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方卿从出版学话语体系建构的缘起、我国出版学话语体系的现状、出版学话语体系的内涵、我国出版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三个方面等角度切入,分享了他的研究和观点。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夏德元表示,围绕出版现象的研究分散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单纯的出版学迟迟未能建立。这个现象值得学科发展史研究者思考,也是困扰出版教学和科研共同体的现实难题。在他看来,出版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性是值得强调的,出版现象的哲学研究也应提上学科建设日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范军教授表示,要开展出版史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研究,首先需要厘清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出版史学并不关注历史上的出版活动,不以探讨出版的历史规律为目的,出版史学是关于出版史研究的研究,是对出版史研究活动及其成品的反思与评析。众多与出版史相关的论文、教材、专著和史料整理与编纂,连同丰富多彩的出版史教学实践、出版史学科建设,乃至出版史这种研究方式和学术思路,都是出版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阶段的综合性报告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孟君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朝晖、《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玉亮作点评。“出版专业阅读是以出版为目的的专门阅读类型,有符号点、思想点、知识点、图像点等特定的阅读单位;有点式阅读、线性阅读、版面阅读等特定的阅读对象,也有报纸阅读、期刊阅读、书籍阅读等特定的媒体区分。编辑出版理论的发展使编辑出版行家的个体阅读经验提升、转化为专门专业性的阅读理论成为可能。”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李频表示,数字传播时代的编辑出版工作者迫切需要理解、掌握出版专业阅读的专门性与专业性,以提高编辑出版工作效率;数字传播时代的编辑出版学子迫切需要强化编辑出版专业阅读训练,以理解编辑出版规律,夯实编辑出版知识和技能;数字传播时代的书籍读者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出版专业阅读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有效处理信息和知识问题的能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金波表示,学术活动主要涵括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学术创新、学术传播与成果推广及应用。随着学科的细分,严格、系统、专门、精深的学术活动越来越不可能由学术个体独自完成,而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多种多样的“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学术期刊共同体是学术共同体的一种特殊样式,它有主体同一、目标一致、领域相近、制度规范的共同特性。他说,随着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成为学术期刊的必然选择。以知识付费、IP开发、人工智能、集成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出版方式成为数字媒介时代学术期刊共同体如何出版的主要路径。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鹏飞表示,在融媒体时代下出版业发展很强势,但是相形之下出版学科的发展比较弱势。在此背景下,出版的定位应面向知识服务,而知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媒介意识。因此,出融媒时代相关专业应该要培养媒介意识与泛出版思维,具体包括媒介环境意识、媒介推广意识、媒介偏向意识、媒介教育意识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曾巍表示,出版现象或出版活动是出版学研究的对象,它们是同一对象的一体两面。对出版现象或活动的研究,可遵循观察、阐释、反思的现象学思路进行考察,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的出版活动、出版机构、出版制度、出版物、出版家等具体对象的分析中抽绎出出版活动的本质规律。通过将经验性还原为本质性,事实性还原为可能性,出版活动可以看作人的一种传播实践,其中媒介以有形的载体形式表现为产品。产品形式、传播方式等最终取决于人的创造。既然如此,对出版现象和活动的考察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不仅关注当下的出版现实,关注过去的出版史,还要面向未来,从人的本质的实现的维度设计“理想的出版”。在下午的分论坛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们也进行了积极认真的报告与研讨。

“华中学术传播论坛”自2017年始举办第一届,迄今为止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促进相关专家同行交流,在学界影响广泛,对于促进文化传播学、出版学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