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召开 聚焦新时代文学出版与传播

20191026日,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周百义、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金炳亮、复旦大学出版社原董事长兼社长贺圣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频、《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郭康松、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等专家学者,副校长彭南生出席,党委宣传部、社科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出版社、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与会。

彭南生从历史沿革、办学现状、学校责任等方面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总结回顾了前两届论坛所取得的成果及学校在文化传播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他指出,文学传播媒介和物质载体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休戚相关,文学传播的历史就是文学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在融媒体时代,文学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网络对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传播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促进文学传播,使之与时俱进,需要文化工作者们共建文学传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让中国文化在世界面前“活”起来,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让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

文学院院长刘云介绍了文学院在文学出版传播方面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就。他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井喷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文化传播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学出版和文学传播,宣传中国发展变化是核心内容,文化工作者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提升我国文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在讲话中指出,文学出版与文学传播是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也是我校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建设的重要学术增长点,但目前学界对此尚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个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出版学界、文艺学界、传播学界来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深化文学出版与传播研究,既需要高度重视相关基础理论的探索,也需要不断加强文学出版与文学传播的历史研究,同时应在文学出版与传播的实务研究及相关专题研究方面不断开拓。

论坛上,来自湖北省编辑学会、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南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学者围绕媒介传播效应、出版社制度、文学史研究、文学广告、寓言电影、女性电影的困境与突破、听觉文化、网络文学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本次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文学院主办,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研究》《华中学术》(集刊)《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现代出版》《中国出版史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河南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湖北民族大学学报》杂志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