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建构与认同: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通讯员 万娜 颜芳4月24日,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建构与认同: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南省社科院、西北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机构等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党圣元表示,本次会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提供了启发。文学院党委书记朱庆海介绍了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的历史和成就,认为本次会议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法人代表胡亚敏教授认为,参会主体多为青年学者,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队伍的勃勃生机,会议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与高校文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与会学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本阐释及当代拓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和后疫情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等角度展开讨论。主旨发言分别由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谷鹏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卓今等主持。圆桌讨论以“高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教学探讨” 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当代” 为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阎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松分别担任主持人。

主旨发言中,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其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守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刘永明、山东大学教授范玉刚、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行坤、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天保、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谷鹏飞、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卓今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提出宏观设想和路径设计,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的未来走向提出学理论证,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价值,关注新时代乡村题材文艺批评的新任务,从细节着眼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人民性、大众化等问题做个案考察,并围绕数智时代、受众劳动、人民与文艺等多个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相关的新时代话题踊跃发言。

“高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教学探讨”圆桌会议上,身处教学一线的各位学者结合自身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经验,就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三方面问题展开热烈交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当代”圆桌会议上,各位中青年学者围绕乡村审美需要和乡村文化批评、网络文学与文学的商品化、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的价值判断等当代热点问题展开积极对话。

此次会议由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文学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承办,会议得到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