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朱耘漫)6月2日上午九点,“宛若太极:荆楚文学精神”讲座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召开。此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的生成、阐释与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主办,特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保昌老师主讲,由文学院副教授石超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刘保昌老师便概述了本次讲座的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荆楚文学从古至今太极形结构的演变;一是刘保昌老师对现今文学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的一些思考。其后,刘保昌老师则对讲座题目中的“荆楚”这一概念作了相关分析与界定,指出本次讲座所论述的“荆楚”是以湖北为主、适当兼及湖南及一些周边地区的这一地域范围。接着,刘保昌老师又对“太极”进行了解释,说明太极之阴阳,在文学中主要体现为婉约阳刚两派,其中,婉约主要侧重于个人价值的展现,阳刚则表现为家国天下的情怀。
尔后,刘保昌老师纵览文脉,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荆楚文学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核要有二:一者,早在先秦时期,荆楚大地因其土薄水深的特殊地理环境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格塑造的影响,使得荆楚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多特立独行之士,为例则有“楚狂”“楚囚”这两种人物形象,他们一方面不愿与世俗妥协,注重于自己个性的抒发,但另一方面又希冀于自己抱负的实现以更好地济世济民,所以说,早在先秦时期,荆楚文学便业已体现出太极“阴阳”的特质来。二者,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出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顺心自然与以屈原为代表的赤忱爱国这两种文学倾向;发展至汉,其文学也对楚调多有吸纳;逮至三国,湖北则因地处三国边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于三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曹操赤壁之战前所作《短歌行》一文便是典型的阴阳体诗歌,他在诗歌中一方面展现出意吞天下的壮志豪情,一方面又流露着英雄寂寞的个人情怀;逢至李唐,我们看到,在对黄鹤楼与岳阳楼的书写中,士人多凌云之志与离合之悲、古今变迁之感相结合的作品,孟襄阳与曾行至湖北的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中也均有“阴阳”两种风格的交济流露;有宋一代,刘保昌老师列举了被贬黄冈的苏东坡、来至湖北的辛弃疾在荆楚大地上创作出的诸多婉约与豪放并济的作品;明清以降,受李贽影响,以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性灵派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都主张文学作品抒发个人的情感与价值,而清代由于文化专制和小说创作的兴盛,文学中此种太极“阴阳”的特质体现较少,近现代则有闻一多完成的从礼赞老庄至颂扬屈原这一转变的努力。纵览而来,我们看到,从古至今,荆楚文学形成了两支相对立又互补的文学流脉,一脉以屈原、岑参、闻一多、曹禺等为代表,热心向阳,九死未悔;一脉以老庄、孟浩然、公安派、竟陵派、废名等为代表,冷眼旁观,从容自适。这两个文学世界二元耦合,宛若太极两仪,共同构成荆楚文学美轮美奂的高堂邃宇。
最后,刘保昌老师对讲座内容做了总结并对现今文学研究作出了一些自我的审视,为要有四。第一,太极的二元结构划分有利有弊,其弊处在于二分法是对多元的一种对立,但在分析历史性问题时二分法又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者以思辨的思维更为清晰地把握历史现象,所以研究者还是要好好把握这种结构划分的;第二,文学研究中要有历史关联的视野,大历史观很是重要;第三,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中要有系地性,要与地域文化等相结合;第四,在历史、文学史的阐释中,要回到文本、回到自己,回到感性,关切当下,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刘保昌老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纵论古今,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时刻与现实相联系,其所论所谈,对我们文学研究颇具启发性,亦为华师学子带来了一场精神的盛宴,最后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