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石祎明 孙铭)2021年11月6日-7日,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三十八届年会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百年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由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各高校约百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百年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历程,提炼和研究其标识性概念、话语和基本理论问题,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作为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的驻会单位,学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胡亚敏教授带领学会驻华中师范大学秘书处积极筹备、组织和参与了此次大会。会前,由秘书处编辑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通讯》(第八期)针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情况,开展三轮访谈并完成了访谈稿的采集整理工作,得到多位与会学者的好评。会议的子议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标识性概念、话语和基本理论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比较研究等,近七十余位学者分三组,在线上线下展开了六场热烈的讨论。
胡亚敏教授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反思和探索”的大会发言。她首先对40年马列文论教学分为三个时期做了梳理和反思,接下来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教学做了新的设想,一是走进马克思,二是经典文本群的研读,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相结合,努力寻找既贴近马克思主义又贴近学生接受程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
万娜老师做了题为《受众商品论中的生产性问题》的报告。她在发言中从受众的双重身份及其生产性、受众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生产性、受众劳动时间的生产性等三个层面做了深入阐释。她认为艺术生产卷入意识产业或注意力经济的深广度已表现为不可被忽视的现象。
王海龙老师做了题为《刘纲纪与审美反映论的建构》的发言,指出刘刚纪先生将自由、情感、意志等引入反映论中,极大地扩充了反映的内涵,建构起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以劳动及其物质实体为来源和对象,以个别和一般、客观与主观等的统一为根本性的反映形式,将实践(劳动)贯穿始终的严整的审美反映论体系,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闭幕式上,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秘书长万娜从三个方面向大会汇报工作:(一)学会工作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学会于2019年被民政部评为3A级社会组织,于2020年被列为“教育部主管纳入重点联系范围的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二)学会接连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活动资助两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论坛”(已结项)和“中国高校马列文论课程开设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在研)。(三)学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得到学会驻会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平台建设经费的支持,切实保障了学会日常工作的正常稳定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