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 王光祖)12月3日至4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典、日本等国家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与院校的8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在线上线下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返经典文本”与“拓展当代问题”的基本问题与前沿话题展开交流和对话。校长郝芳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党圣元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我校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重大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胡亚敏主持。文学院党委书记朱庆海,党委副书记秦伟参加开幕式。
郝芳华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学习好、研究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她向来自海内外的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在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信息化建设、期刊国际化合作以及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和外译等方面所作的富有创新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并希望胡亚敏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在经典与时代交汇中发出更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中国声音。郝校长还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支持和帮助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并诚挚邀请大家明年建校120周年华诞来华师交流指导。
张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任何外来的思想理论都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才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才更有长远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阐释能力,从而凸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圣元教授表示,要把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元阐释”与“具体阐释”相结合,在对经典的阐释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和当代形态不断推进与深入。
本次研讨会分为大会发言、分组研讨等环节。在大会发言中,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讲席教授保罗·帕顿,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大陆哲学中心主任大流士·杜斯特,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俄中比较社会、经济和政治研究中心教授亚历山大·彼得罗夫,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国家人文基金”杰出教授罗伯特·塔利,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杜克大学教授肯尼斯·苏林,大卫·梁赞诺夫奖获得者、陕西师范大学日籍学者玉岡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山东大学教授谭好哲,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国旗等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入的理论阐述回应着当下现实与理论的核心关切。大会3日下午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及文本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西方当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当代问题”四个子议题展开分组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