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云飞)近日,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等联合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年报》期刊单页报告包括影响力指数、载文量与可被引文献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以及其他参考指标五个部分,有助于编辑部了解期刊近3年的办刊成效。包括《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在内的13种杂志入选《年报》文学类期刊Q1区。《外国文学研究》继上一年度再次入选文学类Q1区,这反映了其近年来在学术影响力、同行认可度以及稿源质量方面均处于文学类期刊中较为领先的位置。
2022年度,《外国文学研究》继续秉持“传播中国话语、沟通中外学术”的办刊宗旨,进一步实践民族化和国际化并重的办刊思路,在完善特色栏目如“中外学者对话”“中外文学的交流与互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同时,增设“前沿理论与批评实践”等栏目。在2021年青年学者论坛的基础上,《外国文学研究》继续助力中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汇聚国内优秀文学理论和批评人才,于2022年6月主办了第一届“前沿理论与批评实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大高校青年学者们就多项理论热点和前沿领域展现了最新研究成果。在助力青年学者的同时,杂志也对大学生学术教育鼎力支持,2022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来自全国151所高校的520名学生报名参加,论坛直播观看数逾4000人次。
与此同时,《外国文学研究》继续围绕“文学跨学科研究与中国话语建构”这一核心议题,主办或联合主办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在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合办的第二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主编苏晖教授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探讨如何应对文学发展与文学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她还指明,文学与教育跨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研究文学中的教育元素,或从理论层面探究文学的教育功能,或进行文学教育实践的探讨,也可研究文学与教育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合办的第四届“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研讨会上,百余位学者就中外文学与经济学的双向影响、文学与经济跨学科批评理论研究等十多个议题展开讨论,这些议题将在探索文学经济学批评的理论范式、拓展研究视域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推动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在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合办的第五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海洋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中外海洋文学经典研究、海洋文学与文化跨学科研究、中日海洋文学与“海丝文化”交流研究、德语海洋文学专题研究等主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来自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跨学科对话,有利于构建一个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这也体现了《外国文学研究》一贯的办刊宗旨。
由聂珍钊教授及其团队创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外国文学研究》办刊的一项重要理论支撑,也是杂志确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2022年度,由苏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研讨,为进一步建设文学伦理学批评贡献新的力量,开启新的篇章。在《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参与合办的“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上,苏晖教授做了大会主旨发言,并召集和主持了分论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杨建教授参与发言。编辑部的黄晖教授、刘兮颖教授、杜娟教授和王树福教授也都分别组织了相应的分论坛。苏晖教授领衔的重大项目课题组还组织召开了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云集了众多国内知名的学者,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外传播研究”两个重要议题展开全方位的探讨。聂珍钊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苏晖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在文学伦理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贡献,认为此次研讨会体现了华师文学院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展示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积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