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方向
胡亚敏教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 英文版出版暨其他外译成果概览

2023年8月,胡亚敏教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英文版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由国际著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所属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

此前,胡亚敏教授主编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劳特里奇出版社,2021年)和编著的教材《比较文学教程》(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等译介出版后,均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一、胡亚敏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英文版

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所属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网站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

英文版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981-99-2947-4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是一部研究具有独立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特质的专著,是胡亚敏教授长期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结晶。该书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将其视为继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后不同于俄苏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又一种独立的批评形态,这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尚属首次。该书重在从理论层面把握中国形态的性质和特征,集中推出和阐释了“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中国形态标识性的核心概念,并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如文学与高科技、文学与资本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做了创造性阐发,彰显了中国形态区别于世界其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的整体差异性。该书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形态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继承和拓展,而且向世界学界展示了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树,推动中国形态更为主动有效地参与国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学术交流和对话。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2020年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国内外学界首部深入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整体理论特质的专著,麦克米伦出版社对出版该书英文版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于2022年签订英文版出版合同。

按国际出版流程,麦克米伦出版社将该书英译材料送国外学者匿名评审。国外评审专家认为,以往读到的关于中国的论著多为海外汉学研究者带着特定政治、思想与审美倾向撰写的著述,而国际学者与国外普通读者都非常希望了解(want very much to know)中国学者如何讨论中国自身的文化与文学。该书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征,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决定性特质(defining feature),如“人民”“民族”等概念和相关问题,每一章的问题又都置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现状的关系之中加以讨论,因此为西方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形态”的理论“地图”和指南(a theoretical“map”and guide)。独特的“中国形态”将非常吸引(well attract)西方读者,是对英语学界上述“未知水域(uncharted waters)”的“恰逢其时且非常必要的(timely and highly necessary)”的探究。

鉴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英文版对全球学术市场具有显著的吸引力,在麦克米伦出版社编辑建议下,英文版除以传统纸质版形式出版外,还同步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方式出版。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出版模式,旨在使所有用户均可通过互联网无限制地访问全文,为全球读者阅读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开放获取将进一步扩大该书英文版在国际学界的传播力。

二、胡亚敏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英文版(1.2卷)

2021年,胡亚敏教授主编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英文版(1.2卷)由国际著名出版社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

《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英文版

Keywords in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ontemporary China(Volume 1&2)封面

劳特里奇出版社网站《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

英文版链接

https://www.routledge.com/Keywords-in-Western-Literary-Criticism-and-Contemporary-China-Volume-1/Hu/p/book/9780367490867

https://www.routledge.com/Keywords-in-Western-Literary-Criticism-and-Contemporary-China-Volume-2/Hu/p/book/9780367490928

《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于2014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选为2015年度20部好书之一和“201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出版成果”。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劳特里奇出版社商议出版,在国外匿名专家评审中,该书获得好评。国外评审专家认为:“该书在参考众多中外研究著作基础上,从众多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概念中,选出10个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文论的关键词,详细考察其历史文化源流,揭示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含义的变迁,对这些关键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之传播与接受情况,研究尤为深入贴切,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以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爬梳剔抉,审慎甄别出影响中国当代文论的西方文论十大关键词,选择精准,考索详尽。”“通过阅读这本书,学习者了解这些关键词的起源,它们的基本观点,它们的学术关注、发展路线,以及它们的理论的积累等。此外,本书作出的最大贡献,当然是关于这些关键词在中国被接受、开发和应用的部分。它不是用简单的普通方式解释的术语,而是一种以这些关键词为主题的跨文化研究。我认为这部分将引起国外学术读者的强烈兴趣。”

《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英文版为劳特里奇出版社“中国视角(China Perspectives)”系列丛书的一部分。该出版社的“中国视角”系列丛书聚焦于翻译与出版中文学界领军学者(leading Chinese scholars)的论著,涉及全球话题与中国相关主题。覆盖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媒体与心理学领域,同时包含跨学科主题。该系列丛书旨在提出中国视角,提供中国前沿学术思想的洞见,以启发全球研究者。目前该系列除了胡亚敏教授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外,还包括叶嘉莹教授的《人间词话七讲》、陈思和教授、周刚教授、Jeffrey C.Kinkley(金介甫)教授的《沈从文研究指南》、林庚教授的《唐诗综论》等成果。

劳特里奇出版社

“中国视角(China Perspectives)”系列丛书

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英文版由麦克米伦出版社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形式出版之后,《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也即将与劳特里奇出版社签订开放获取(Open Access)出版协议,通过互联网供全世界读者阅读与共享。

三、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越南文版)

《比较文学教程》(越南文版)封面

《比较文学教程》(越南文版)

作者简介页

《比较文学教程》(越南文版)版权页

《比较文学教程》于2004年出版,2008年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一部集作者多年比较文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为一体、在许多方面有自己独到追求的比较文学教材。该教材坚持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力求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出发,既具有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体现了编撰者的研究个性和独到思考,是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比较文学的一部理想教材。《比较文学》(第三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再次修订出版。2021年,该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比较文学教程》(越南文版)由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译者黎辉霄先生为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教授,越南中国文学研究著名专家,曾于20世纪60年代留学中国山东大学,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文化的新认识》等专著,翻译过莫言《红高粱》等中国小说,在越南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胡亚敏教授《比较文学教程》(越南文版)已成为越南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主要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