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11月18日,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开幕式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全国各地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字人文知识创新与新媒介传播主题,深入开展学术研讨交流。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编辑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巍主持开幕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舜在致辞中指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播学学科自创立以来,在文化传播、出版传播、影视传播等领域深耕细作,成绩突出,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数字人文研究是文学院文化传播学博士点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人文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赋能,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播学学科负责人、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军在致辞中谈到,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每一届论坛都力求对文化传播领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有所帮助。在未来,数字人文将持久地对人文研究、出版活动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关于人文学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数字人文数据库的建设、数字人文工具的开放、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创新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主题发言
随后进入论坛的主题发言环节。第一组主题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语文研究》副主编何卫华主持。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详细探讨了人们在社交媒体及朋友圈中的数码生存状态,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深入分析了元宇宙世界中灵韵的重生,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后亮从机遇与挑战两方面,就文学理论如何应对大数据技术进行论述。
第二组主题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文科编辑部主任曾新主持。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孟君围绕人工智能电影的去身实在、虚拟母体与代码感知进行论述,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丽芳探讨了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国际STM出版与传播这一主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全燕对虚拟现实媒介的美学逻辑与伦理审视进行深入阐述,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于海玲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针对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文本的多模态传播展开论述。
第三组主题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娟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以数字时代文学的游戏批评范式为主题展开论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世鹏探讨了人工智能哲学视域中“人的本质”的观念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编审曾巍围绕迭代出版,阐述了算法如何赋能知识生产的创新转型。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科执行主编王金会、《新闻大学》编辑部主任姜华、《出版发行研究》主编李建红分别对三组主题发言进行评议。
分论坛研讨
论坛在文学院北楼、南楼设置了五个分论坛进行主题研讨,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围绕数字技术与新文科的知识生产、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新方法与新视野、AIGC的未来前景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媒介理论研究与数字媒介的人文反思、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故事”的新媒介传播、出版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每个分论坛邀请两位期刊编辑代表作为评议人,对报告人的论文报告进行点评,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期刊面对面
在期刊面对面环节,与会期刊编辑代表围绕各自期刊的办刊特色进行了交流,并与观众进行互动。《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主持上半程环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科执行主编王金会、《新闻大学》编辑部主任姜华、《新闻界》副主编杨国庆、《科技与出版》主编苏磊、《出版科学》编辑部主任杨丹丹、《外国语文研究》副主编何卫华参与对谈。《湖北大学学报》副主编熊显长主持下半程环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主编尹金凤、《河南大学学报》编审姬建敏、《江西社会科学》副主编彭民权、《江汉论坛》副主编刘龙伏、《学习与实践》执行主编刘江涛、《理论月刊》编辑余梦瑶参与对谈。在提问环节,与会代表与期刊编辑进行了充分交流。
在闭幕式前,各分论坛主持人向大会汇报了分论坛研讨内容。之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巍总结了本次论坛的跨学科、年轻化、互动性等特点,希望各界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华中学术传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