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何锦绣)5月19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董晓教授作客桂子山人文论坛,在文学院一楼外国文学教研室为师生带来名为“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中心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及20余名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苏晖教授为全体师生热情介绍了董晓教授。董晓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及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出版有《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在中国的影响与传播》等影响巨大的著作。董晓教授兼任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同时也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多卷本《俄国戏剧史》编撰及重要资料翻译研究”首席专家。
董教授首先从整体上梳理了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影响深远。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热捧”俄苏文学,而在60-70年代,却对其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判。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出现了短暂的回温,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标志的当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曾经无比辉煌的俄苏文学开始遭到冷遇,不再像此前一样吸引中国新一代的读者与作家。接着,董教授详细分析了20世纪中苏两国文学发展历程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错位对应”的文学关系,并从主、客观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董教授围绕具体的作家作品,重点对俄苏文学在当代中国遭到冷遇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今天的冷漠乃是对过去狂热崇拜的否定,其中包含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当代作家在轻慢俄苏文学的过程中,从当代西方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促进了自身文学叙事话语的更新。然而,遗憾的是因俄苏文学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遭遇概念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解读,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别、车、杜”等俄罗斯经典作家、批评家的艺术价值遭到遮蔽。中国当代作家由此丢失了一份有启发意义的精神资源,新一代中国读者也无法再像他们的父辈们那样青睐俄苏文学。
接下来,董教授以文学史为纲,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回溯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细致地解读了鲁迅、巴金、郁达夫、曹禺、路翎、胡风等现代作家出于艺术探索的自觉意识,对俄苏文学进行有效而积极的借鉴。进而又从比较的层面指出,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当代作家更多的是基于社会政治因素学习俄苏文学中书写时代的策略与方法。董教授认为当代俄中文学关系逐渐走出了影响/被影响的模式,而呈现出平行发展的态势。他从宏观角度指出,两国文学面临着诸多相似的困境,如全球化、文化寻根、民族主义等问题,以平行观照的方式探究两国文学的关系,对于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向,完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自我审视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的互动与交流环节中,杨建教授和几位同学就讲座中所介绍的“错位对应”现象等问题与董教授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董教授的回答给予了现场师生诸多启发与思考。最后,苏晖教授对讲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认为董教授的讲座充满了反思、质疑与批判精神,并感谢董教授给大家带来如此内容丰富和极富启发性的精彩讲座。至此,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